2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丝路培训基地正式落户西安交大,每年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上万名工程科技人才,通过民心相通促进“丝路五通”,弘扬丝路精神。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西安市副市长方光华,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常务副主任宋德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汉斯,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工信厅、西安市科技局、西安石油大学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中国电信、中软国际、中国移动、奥鹏教育等企业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席光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约300名丝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代表共同见证丝路培训基地成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主持大会。
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依托中国工程院成立,主要面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提供咨询、科研、教育等知识服务。自2015年11月起,作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起人和理事长单位,西安交大主动承担丝路分中心建设任务,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需求,先后在大数据、医学、物联网等领域举办7期专项培训,覆盖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学员,探索出一条面向“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和引领作用。丝路培训基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内高校设立的首个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培训基地。
陈左宁副院长表示,丝路培训基地落户西安交大,是同时符合国家意志和丝路沿线国家需求的战略选择,是在未来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推动力量,是促进区域和平发展的光辉事业。期望以培训基地为载体,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培养国际化、专业化、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发挥好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表示,希望交大以丝路培训基地成立为契机,强化科技领域合作,部署一批引导、驱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先导任务项目;强化教育合作,组建“一带一路”战略智库联盟;加强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打造西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桥头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汉斯在致辞中说,丝路培训基地落户西安交大,能够帮助我们凝聚一批中国杰出的研究人员和教育家。西安交大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为令人钦佩,相信丝路培训基地会帮助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将人才培养和项目合作推向更高的层次。
“这是我心目中特别想做的一件事,也是一个大学应该做的事。”王树国校长表示,大学是社会文明的引领者,应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样一个地球村,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希望大家携起手来让世界更美好。工程科技是一项能够创造未来的知识,举办丝路培训基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丝路沿线国家人民把握世界前沿技术,并转化成建设繁荣家园的强大力量。
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代表、电气学院赛义德•阿里•拉扎同学讲述了他在西安交大学习生活以及在丝路项目中获益的经历。
随后,陈左宁、方光华、王树国、宋德雄、汉斯、刘建林、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兰新哲、陕西省工信厅总经济师羌薇、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天平、中软国际执行董事唐振明,共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丝路培训基地揭牌。据了解,2017年,该基地将继续完善“线上互联网教育+线下面授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丝路沿线国家国情咨文、文化历史、人口环境、工业经济、政策法规、教育科技6大主题数据库,以专题培训为主体,以MOOC体系为支撑,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函授点,支撑在线认证教育和学历教育,并联合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高端智库专业人才。
方光华、郑庆华、唐振明代表三方共同签署《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交通大学、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约定政校企合作,共建丝路培训基地,推进“一带一路”人才培养;联合创办西安工程师学院,联手打造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新基地;优化城市学院体制机制,联合打造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2017年首期国际工程科技知识培训班当天开班,来自27个国家的190余名留学生将参加为期5天的培训学习,聚焦物联网理论与实践创新,学习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与网络、物联网下的安全挑战、面向物联网的智能器件与系统、中国文化等。陈左宁院士为学员们带来首场高端学术讲座,分享高性能计算机研究展望,分析了高性能计算机的进展、需求、应对等方面的思考。郑庆华副校长主持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