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托育服务需求,国家政策密集出台,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托育服务政策体系正在加快健全完善。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应围绕保基本、促普惠、市场化展开,重点支持社区居家服务网络、专业化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等建设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一老一小”社区居家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
基于上述政策背景,笔者提出“ 一老一小”社区居家服务体系的概念,指的是以兼顾家庭养老照护和儿童照护需求为目标、以社区和家庭为依托的服务体系。当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一老一小”社区居家服务实践,初步形成了一些做法。根据协同治理涉及的层次和特点,可以将现行的“一老一小”社区居家服务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
第一种,单一化模式。 即根据社区的人口结构特点和需求,单独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或者社区居家托育服务的模式。这是最基础的模式,比较适合人口结构特点鲜明的小型社区。如,老龄人口为主的小型社区可以重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年轻人口为主的小型社区可以重点发展社区居家托育服务。
前者可以采用嵌入式居家养老新模式。例如,针对社区老龄人口较多的现实情况,深圳市花园路街道通信花园社区党委拓展出一条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形成了社区助老食堂、便民超市、社区理发店和居民康养中心等全链条式、全过程服务体系。社区党委充分凝聚辖区内居民、单位、商户和志愿者力量,使这一居家养老新模式更有生命力、持续力和吸引力。
后者可以采用嵌入式社区居家托育服务模式。例如,上海启动了社区托育服务试点,利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托育点“宝宝屋”,提供就近就便的临时托、计时托服务,静安区江宁街道等已率先试点,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
第二种,多元化模式。 即根据社区的人口结构特点和需求,以社区为依托,同时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居家托育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较第一种模式更为多元化,比较适合于人口数量较多、人口结构和需求多元的大型综合性社区。
第三种,协同治理模式。 即根据社区的人口结构特点和需求,进行社区内部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同时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居家托育服务的模式。这种模式较第二种模式更为综合,旨在整合社区资源,并将老龄人口和婴幼儿人口本身也视为社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二者之间的互补性和替代性。这也是“一老一小”社区居家服务体系的前沿探索模式。这一模式在现实当中还比较少,但是已出现雏形。
例如,养老院里的幼儿园。指的是“老幼同养”,国内目前开展该模式的机构仅有三家,分别位于武汉、南京和贵阳。武汉童心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模式有其温情的一面,同时也问题重重。因为老年人和小孩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包括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差异还是蛮大的。日常工作中,既要尊重老年人,又要照顾小孩,并非易事。2018年年底,南京锁金村的老幼同养机构关停了养老院部分,只将幼儿园保留下来。
协调治理模式的另一种做法是开设社区“共享奶奶”项目。“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项目是贵州省清镇市妇联围绕“一老一小”策划,并在湖城社区居委会实施的品牌巾帼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通过招募小区的老人们作为银发巾帼志愿者,以“奶奶”的角色定期与小区的孩子们互动益智类、运动类、手工类等游戏,让孩子通过游戏提升运动力、专注力、身体协调等能力,同时也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小区孩子们幼有所乐、乐中有学,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一老一小”相互陪伴。同时,也通过“共享奶奶”这座桥梁,铺建邻里间的友好之路,增强小区群众的幸福感,为小区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构建“一老一小”社区居家服务体系需要根据社区的人口和资源特点有选择地发展不同的模式,并需要解决理论和现实层面的两个重要问题。
理论层面的问题是:如何精准匹配‘一老一小’社区居家服务中的有效供需?建议采用人口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针对“一老一小”社区居家服务当中多样化有效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衔接有效服务供给,进而精准匹配有效供需。
现实层面的问题是:如何基于精准匹配有效供需开展协同治理以构建高质量的“一老一小”社区居家服务体系?建议基于有效供需的精准匹配结果,采用协同化治理的理论框架,针对“一老一小”社区居家服务体系的治理目标、治理内容、治理主体、治理结构和治理工具进行深入分析,形成破解养老和托育服务难题、构建“一老一小”社区居家服务体系的思路和方案,并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文章发布于2023年2月13日中国妇女报05版
报道链接:http://paper.cnwomen.com.cn/html/2023-02/13/nw.D110000zgfnb_20230213_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