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交流穿朔漠,中西融合越烽台。丝绸之路是凝结中国古人智慧的创新之举,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交融,实现文明互鉴、共同繁荣的友谊之梯。亘古亘今,文化交流都是贯穿“丝路”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古丝绸之路留下的精神财富,民心相通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秉承和而不同、互鉴互惠的理念,我国应持续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互鉴,助力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历久弥新,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
文化交流历史由来已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路,经由丝绸之路,中国与亚欧大陆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商贸、人文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商品、技术本身就是物质文化的载体,人们在进行商品、技术贸易时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活动。从西汉开始,中国的丝织品、茶叶、瓷器、陶器、漆器、铁器以及农业灌溉技术、养蚕制丝技术、纺织、冶铁技术,开始向中亚、西亚乃至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与此同时,西域的服饰、香料、水果、稀有动物以及玻璃制造、制糖技术等传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此外,中国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本草纲目》由利马窦、汤若望等人翻译后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医学技术的改革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也是得益于丝绸之路在世界传播开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物质文明为重要依托的文明形式。丝绸之路的开辟也见证着人们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沟通,不断丰富着人类文明的实质内涵。例如,宗教传播不仅将佛教等宗教传入中国,而且还带来了壁画、建筑雕刻、雕像、歌舞等艺术,不断丰富了中华文化。同时,中国的儒家文化、武术、书法、建筑、戏曲、刺绣等传统艺术也借由丝绸之路在世界散播开来。此外,密切的人员交流交往也促进了精神文化的传播。从西汉开始,历代王朝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通过互派使节、联姻等形式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大量留学生、旅行者经由丝绸之路频繁穿梭于东西方,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互为补充,不断融合发展。
文化交流是实现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文化交流始终是人们实现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自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朋友圈”越来越大,截至2021年末,我国先后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经济贸易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带一路”积极践行创立宗旨,为沿线国家创造了无限的发展机遇,不断提升了沿线国家在金融、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使当地民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持续性改善。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更是一条架起人文交往、文化互赏的友谊之桥。文化交流互鉴可以共享人类智慧、丰富人们社会生产生活、增强交流双方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九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和而不同、互鉴互惠的理念,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精神创造和文化传统,与沿线国家互办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文物展、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图书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和互译互播。截至2022年,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美术馆联盟相继成立,已发展国内外成员单位539家,覆盖92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鲁班工坊”等10余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逐步形成。“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拥有超全球一半的文化遗产,加强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丰富中华文化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文化共荣发展,推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文化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
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不同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交融,促进民心相通、增进互信的重要途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是“一带一路”向纵深推进的民意基础。
当前,面对国际社会中存在的“逆全球化”思潮、“冷战思维”“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不稳定因素以及少数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肆意抹黑,“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化交流汇民心、蓄民意、排民忧,增进不同国家间的政治互信,促进不同民众间的相互理解。“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绝非中华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沿线各国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共享智慧的交流互鉴,不同文明间应积极寻求最大公约数,推动多元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民心相通要求各方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合作精神,本着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处事原则,积极搭建更多富有“丝路”特点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为文化交流交融构筑桥梁,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开辟渠道。
当然,文化润心、以情化人的民心相通工程绝非朝夕之事,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对此,我国应从长远角度规划做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工程,通过积极开展在中医中药、武术书法、手工民俗、影视创作、音乐舞蹈、中餐茶艺、人文教育等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助力民心相通,提升沿线各国及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度。
文化交流是解决国际纷争的有效手段
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重在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是消除误解、增进互信、解决纷争的有效途径。无论是西汉王朝为化解边疆冲突发展“丝路”外交,还是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以人文交流为依托、凝心聚力化分歧,无不体现出文化交流消除隔阂、凝聚共识、解决纷争的重要作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局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如印巴冲突、俄乌冲突等国际问题以及不少国家的领土纷争、种族歧视、恐怖主义等使世界面临重新陷入分裂甚至对抗的风险。国家层面上讲,沿线各国由于在国家体制、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国家在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利益纠纷、文化冲突等问题。个人层面上讲,不同国家、文化的人在语言文化、教育背景、思想观念、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也千差万别,在进行跨文化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有效化解国际纷争的过程实际上是开展文明对话,进行跨文化深层次交流的过程。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平等互惠、和谐共生、开放包容的发展思想,旨在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利益及责任共同体,推动构建一个和平、安全、公平、正义的良好国际秩序。对此,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问题之一就是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形态之间实现平等对话、有序沟通,通过平等友好的文化沟通交流消除彼此间的错误认知、增进互信,从而促进国际纷争的有效解决。
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脚步从未停歇,文明互鉴之路从未止步。一代又一代的丝路人秉承文化共荣、和谐共生的基本信念,架起了一座座连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交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的是文化共生,传播的是思想共通,崇尚的是互利共赢,追求的是发展共荣,传递的是美好希望。迈进新时代,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将承接起世界人民对于文化交汇的期盼、对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对安定有序世界的不懈追求,以文化促和谐、以交流促发展,共同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作者:张长安,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灵杰,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国际友好城市建设效果与评价研究》(18XGJ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2-11/24/content_36185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