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标兵风采】程娟:关注“寄生虫”的女研究生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6-02-21 09:26 浏览量:

【编者按】程娟,2014-2015学年优秀研究生标兵(硕士)及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师从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专业赵亚娥教授,研究方向为重要医学螨虫的分子致病机制与DNA条形码研究。两年多以来,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5篇,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维护的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投递螨虫基因序列48条,曾两次参与陕西电视一台录制的螨虫与健康科普宣传节目。

程娟

来之不易却饱含爱心的螨虫样本

程娟所在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医学螨虫的研究。螨虫个体微小,许多螨虫的致病性尚不明确,国内外对其研究整体滞后,缺乏研究基础,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大部分螨虫不能人工培养,实验原材料只能从临床皮肤科的酒渣鼻、痤疮、疥疮等病人或者宠物医院癞皮病、兽疥癣等患病动物身上获得。

起初,程娟她们通过联系医院和宠物医院来获取螨虫,学校周边大大小小的医院和宠物医院都有她们的足迹。可是随着长期反复地取虫,附近医院的螨虫数量和种类不再能满足实验研究的需要,于是她们决定与流浪动物救助中心建立联系,在获得螨虫的同时也服务于社会,义务为流浪动物驱除螨虫治疗皮肤病。

提起两年前第一次去流浪动物救助中心时的情景,程娟记忆犹新:“我们去的救助站是在网上查到的,离市区很远,我和师姐先后乘坐地铁、公交车、面包车,接着又步行了半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找到了网上的地址,结果却发现已经人去楼空,没有任何动物的影子。我们只好打电话给救助站,这才得知他们已经搬家了。按照电话里阿姨说的新地址,我们又走了四五十分钟,最后在郊区的一个村子找到了救助站。一进院门,几十条狗冲我们围过来,吓得毫无防备的我们一动都不敢动。”救助站的阿姨赶忙过来解救,告诉她们这些狗虽然是流浪狗,但平时与人很亲近,除非被侵犯否则不会咬人的。她们恐惧的心这才慢慢平静下来。

救助站的条件出乎意料地差,垃圾场上搭的简易棚就是收容者和流浪动物共同的家。阿姨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一直坚守着。她们被阿姨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每次去救助站收集样本,都会带上给阿姨的馒头蔬菜,给动物的杀螨药品,还有救助站用的酒精、84消毒液等等。她们用力所能及的举动为动物保护工作尽着一份心意。长此以往,程娟所在的团队与流浪动物救助中心建立起了长期互助关系。

连续14个小时令人兴奋的实验

走进基础医学院的节肢动物实验室,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摆放整齐的显微镜。程娟所在课题组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医学螨虫,它是一类体型仅0.1-0.4mm,需要依靠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寄生虫。

“刚入师门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显微镜的使用。每一次从病人或动物身上取来的螨虫样本都非常宝贵,它们来之不易、难以保存。特别是蠕形螨,离体后12-24小时就开始死亡自溶。因此快速镜检螨虫获得实验材料是我们的基本功。”

正是由于螨虫的这些特性,课题组有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当天的样本务必当天处理,尽快完成实验。相对以往提取螨虫DNA样本,近年提取RNA样本对实验的要求更加严格,必须是大量的活螨虫。平时程娟她们因为做实验经常晚上11点、12点才能离开,有时甚至到凌晨。

最令程娟难忘的一天是2015年12月4日。那天是星期五,从宠物医院取到了盼望已久的犬蠕形螨样本。下午4点开始显微镜下查虫,到晚上8点多共挑取了600只螨虫。简单吃了师妹带来的晚饭后,她开始液氮研磨,经过5500多次研磨,提取RNA,质量检测;接着又挑虫、研磨、提取、检测,第二个螨虫RNA样本制备完成已经是凌晨一点,早就过了平时的回家时间。

考虑到螨虫放到次日上午很可能会有一部分死亡,师姐和她决定吃点宵夜然后继续做实验。就这样制备了第三个、第四个螨虫样本,等到最后一个样本检测合格,她疲惫地看了眼时钟发现已经是凌晨6点多,实验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行了14个小时。

虽然整个晚上她和师姐都在实验室,完全没有合眼,但她一直都很兴奋。程娟开心地说:“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典型的病例,见到过这么多活螨虫。一个晚上提取了4个样本,没睡也值!”

产生四名标兵的螨虫研究团队

从两年前对科研的陌生、好奇,到现在的熟悉、从容,不知不觉中程娟已经从懵懂的小师妹悄然变成了小师姐。她在导师和实验室课题组的帮助下成长着。

“螨虫研究团队”是课题组的微信群,成员包括导师、博士、硕士,参加课题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和本科生开放性实验的绝大部分本科生。同门兄弟姐妹们经常在线上互动,不仅互相关心生活,还会讨论实验思路和实验进展,导师也会随时发布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如果碰到比较好的想法便会在每周一次的例会上交流。每次例会由研究生和本科生各一名对研究方向相关的SCI论文进行讲解,主要解读文章独到的创新点,借鉴其先进的研究方法。

“这种交流模式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实验设计、文章撰写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程娟说,“我很幸运能成为赵亚娥老师的研究生,她是一位慈母严师,在生活上待学生如同子女一般体贴入微,但在工作上对博士和硕士一视同仁严格要求,丝毫不因为我是硕士研究生而降低标准;我也很幸运加入螨虫研究团队,它是一支凝聚力很强的团队,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遇到困难大家一起解决,取得科研成果大家也一起庆祝。”

“传帮带”一直是螨虫研究团队的优良传统。程娟在做好自己研究工作的同时,不仅要指导小师妹,而且也要协助导师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和“本科生开放性实验”等本科生实验项目。她会手把手教大家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比如不同螨虫的取螨方法、螨虫显微镜下的形态鉴定、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等。虽然这些日常事务比较繁杂,但程娟总是乐呵呵的。她说:“我在指导他们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正所谓‘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团队协作却可以做到‘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满园’。”

获得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后,大家一直都在问程娟有没有什么“秘诀”。程娟的答案很简单:“成功从来都是一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螨虫研究团队坚持每天八点前进实验室,晚上十点以后离开。每位成员每天都在做事,每天都在收获,每天也都在进步。大家几乎没有周末,寒暑假也就只有2-3周的休息时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个团队里,获得优秀学生标兵称号并不稀奇,除程娟外,有两位师姐获得优秀硕士研究生标兵,还有一位本科生获得了优秀本科生标兵,他是因开放性实验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而加入团队整整四年。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程娟有一套自我调节的办法。晚上离开实验室后,她会选择到财经校区的操场上散步:“深夜的操场特别空旷,一走进操场的大门我的大脑便会自动放空,这时候再听听音乐是最好不过了。”出于对音乐的喜爱,程娟积极参加了“中华之声合唱比赛”。平时她还踊跃参加学校、学院和所在专业组织的各项活动,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中每一天的挑战。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表彰她在寄生虫病疟疾防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程娟说:“这解开了中国人诺奖的心结,实现了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极大鼓舞了基础研究工作者的士气,尤其是长期不被重视的寄生虫学科。我作为一名寄生虫学科的研究生更是倍感自豪。”

对于未来,程娟志存高远:“我一定以屠呦呦老前辈为榜样,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把今天的荣誉化作今后不竭的动力。只要微笑着勇敢向前,相信未来会无比精彩!”

文字:学生处 医学部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