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以体育人 大师铸魂】郑南宁院士:体教融合,发挥体育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2-07-07 14:49 浏览量:

开栏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在调研学校体育工作时谈到,要加强体育育人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科学家体育队伍,挖掘体育精神、体育思想,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德。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体育育人功能,努力创新体育活动形式,弘扬体育精神,营造全民运动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即日起,学校主页开设【以体育人 大师铸魂】专栏,树立榜样,凝聚共识,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交大力量。


怎样看待体育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安交大郑南宁院士。

郑南宁院士用16个字来概括体育的育人作用——强身健体、改变大脑、亲近自然、塑造人格。“一所合格的大学,要把教育教学搞好;一所好的大学,更要注重人格养成;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前两者之外,还要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

“对体育的重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7月5日,郑南宁院士在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卧推50KG哑铃。

郑南宁院士说:“我认为,对体育的重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为体育活动能让我们进一步丰富育人内涵,强化育人成效。”他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这个功能不言自明;诸多相关研究也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变人的大脑,增强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活跃程度,延缓衰老;此外,体育活动还可以带来整个人气质的改变,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如登山、远足或者骑行,我们可以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美感的同时,舒缓压力、消除烦恼。而且,喜爱体育运动的人,总能用一颗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身边的一切,这都有助于塑造人的基础性格,倡导现代体育精神中的包容理念,有利于学生养成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使他们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的同时,懂得与他人共存,进而更为积极地应对人生成长中的各种挑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做到‘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人全面、健康地成长,而且要把这种理念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内心,让他们终身受益。”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体育锻炼能让孩子具备更多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即便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热爱体育运动的孩子会靠自身努力积极解决问题。就拿‘挂科’来说,这个事情放在整个人生的维度来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碰上以后怎么面对、怎么解决。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可以为他们树立一种健康的、不畏惧失败的心态,能够以更加积极、阳光、开放的态度看待自己周边的一切,这也是一种基本的人格素质的养成。”

郑南宁院士自2003年至201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职务。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上任不到半年,校领导班子就曾围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过一场大讨论,“大家当时最朴素的想法是,大学生的成长是国家未来栋梁的塑成过程,它也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到了学校,父母最希望他们受到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全面、健康地发展,就是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父母的一部分责任,在课堂之外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健康成长的环境,本科生书院就应运而生了。学院、书院就像父母一样,共同承担育人的责任。学院好比学生的‘父亲’,承担着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书院就好比学生的‘母亲’,讲究情感塑造、性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课外社会实践和其他课外活动,将学生休息的地方变成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双亲’共同承担育人责任,构成学生在交大生活成长的‘大家庭’。我们当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辅导员24小时值班,在书院设置阅览室、计算机室、迷你健身房、体操房,通过辅导员的陪伴和引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从而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融为一体。”

郑南宁院士眼中的“育人四部曲”

在郑南宁院士看来,学校2003年底开始推行的“2+4+X”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实践的工程坊、本科生“书院制”、倡导体育精神的人才培养,是西安交大教育教学改革的“育人四部曲”,贯穿于人才培养整个体系。 这“四部曲”用实践来回答“以什么样的教育在西安交大特定的校园文化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问题,这“四部曲”突出体现的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理念。

“我们非常注重‘2+4+X’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对一、二年级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基础教育;‘4’是将对本科生三、四年级这两年的培养教学和硕士生的两年培养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把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打通、统筹规划和组织;‘X’是指对不同学科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的标准不作‘一刀切’要求。当时我们强调,搞社会科学的如人文社会学科博士生,不把发表论文作为判断学术水平的唯一要求。我们鼓励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如参与地方政府建设规划,运用自己的知识为地方政府的创新、改革、提升提出咨询建议,而这个建议最终得到了实践验证,那我们就要承认这个学生非常有水平,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工程坊是什么?是对学生学习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工程坊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开展金工实习,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来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小制作、大创造’,要让学生构思产品设计的能力,让学生的指尖飞舞出创新的思维。2010年我们将体育部改制为体育中心,体育中心有三个基本任务:正常的教育教学、书院的体育社团指导和体育设施的管理,建立起了可以说是当时西部高校中环境一流的体育中心场馆,唯一的遗憾是当时设计建造的室内篮球馆不够大,无法承担大型赛事。”

“体育精神的培养对高校来说特别重要。清华大学的体育精神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话知名度非常高。我认为,体育教学改革成功的标志是最终取消体育课,即通过体育教学的发展,以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的形式,建设人人参与的体育体系,把体育运动变成师生自发的活动,变成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设想一下,如果体育社团的活动量已经完全达到体育课程要求的标准,那就可以取消体育课了。这个体育社团需要活跃到什么程度?我们当时采取的办法是推行体育教师进书院,为每个书院派驻5-6位体育中心的教师,指导大学生体育社团和群体体育活动,实行体育学业导师制,改变单一的体育课教学,大力推动学生体育社团建设。让每个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参加一两个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师的专业背景要匹配体育社团或者俱乐部,社团或俱乐部每周的活动要达到规定的时间长度和覆盖面,并把各种体育活动设计成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使体育精神的培养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精神的培育之中,与大学校园中的学术文化交相辉映。与此同时,学校新建、改善了3万多平米的体育场所,赛艇就是交大做的非常成功的一个体育项目。我们当时还计划与兴庆公园联动,举办端午节龙舟大赛,作为赛艇活动的有益补充。”

以体育运动带动团队建设

郑南宁院士从小就喜欢运动。上小学的时候,他住在四川绵阳,家附近有条河,碰到放假或者周末的时候,他就跟班里小朋友约着去游泳。刚开始不会游,他们就自制“裤子游泳圈”——“把长裤子的裤脚用绳子扎上,双手抓住裤腰碰击水面,使其灌满空气,再把裤腰以下用绳子扎紧,裤子就浮起来了,我们就趴在上面学游泳,游完以后就把湿裤子放在河边石头上晾干再回家。就这样我学会了游泳,自由泳、蝶泳、蛙泳、仰泳都是自学的。”郑南宁院士笑着说。

游泳的运动习惯,郑南宁院士不仅保持至今,还带动了团队教师。“我的蝶泳就是郑院士教会的,那是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兰旭光说:“体育锻炼这件事情,郑院士从来不多说什么,他身体力行带动大家。到现在,每天早晨他都会绕着操场跑10圈,然后才开始工作。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团队活动是大概十年前,郑院士带领我们远距离骑行,从法门寺骑回西安市区,全程143公里。当时是一月份,天气还比较冷,有的小伙子半路就觉得自己‘撑不住了’,但是在郑院士的带领下,我们大家都骑回来了,那次经历意味着我们挑战并且超越了自己,这对科研、工作、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兰旭光的晨跑习惯坚持了20多年,如今他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运动习惯,每周游泳三四次,每天也都会利用碎片时间健身锻炼。

郑南宁院士说:“团队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点点滴滴的团队文化和严格的制度管理,体育活动在我们团队建设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还说:“在体育活动中享受运动激情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这是大学文化的其他载体所不能企及的。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体育活动要求的团队合作能促使学生从个体的自我走向守望相助的团队,进而成为一个心灵坦荡、身心和谐的社会人”。

走进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随处都能看到体育健身器材,工位旁摆放着健腹轮、划船机、哑铃等。在郑南宁院士的团队里,“体育达人”层出不穷。“没事推两组?”是团队师生打招呼的“常用语”,意思是要么卧推哑铃,要么站推健腹轮,一组12个。他们经常在工作学习间隙自发组织一场小型PK,参赛“选手”铆足劲把动作做标准,围观师生要么拍手称赞,要么也加入比赛。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李杰坚持游泳健身10年以上,几乎每天中午休息时间都去游泳馆“打卡”。她笑着告诉记者:“我想把卡都攒起来,看看今年‘打卡’的次数有没有超过去年。”袁泽剑教授为了鼓励一位学生养成健身习惯,提出“健身减重得奖金”,那名学生三个月从191斤减到155斤,养成了长期健身的习惯,获得了2000元奖金。博士生简志强本科阶段体育考试“险过及格线”,读研后在团队的带领下,如今可以轻松“拿捏”50KG卧推。

在郑南宁院士的带领下,人机所会周期性地举办“铁人三项运动会”“趣味运动会”“骑行创新港”“人机所踏青”等体育活动。每次内部赛事,大家分组参赛,每个参赛组的名字满是文化味儿:“东方不败”“西楚霸王”“南海蛟龙”“北方之狼”“华山论剑”“秦岭国脉”“长安雄风”……郑南宁院士说:“一流大学不仅仅体现在发表高水平论文和科技创新上,它的内涵更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说到底,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格教育。”

在运动中融洽师生关系

“很多人都说,西安交大人机所师生很好辨认,各个身姿挺拔,走路带风!”硕士生井皓东说,大家都深受郑南宁院士“热爱运动、德智体并重”理念的影响,非常注重身体健康。“记得有一年冬夜,我在教研室工作到晚上10点多,正要回去时,才发现郑老师也在挑灯工作,他起身走到我身边,笑呵呵地问我‘一起锻炼一下吗?’于是我俩轮流完成了5组卧推,当我气喘吁吁地摘下护腕时,郑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今天晚上回去可以睡个好觉了。’我一边惊讶于郑老师对运动的热爱,一边也深受鼓舞。在人机所的三年,我明显感觉到自己更有精气神了,身体更加强壮、健康。”

疫情前,团队的“铁人三项赛”是骑行六七十公里后登山,回来后再游泳,当时能做到这些的只有少数人,但可喜的是,每一项运动项目的参与人数都在逐年增加,骑行队的规模也在扩大。坚持骑行30多年的郑南宁院士说:“骑行体会到的不仅是运动的快乐,还能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变化,让我们更加热爱这片热土。”这两年遇到疫情,“铁人三项赛”的内容变更为俯卧撑、站推健腹轮和划船机,每个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数目最多就赢得比赛。

郑南宁院士经常说:“我们的工作、科研、生活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的体型可以自己掌握,我们可以用自律塑造体型。无论在哪个岗位,没有好的身体素质,都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郑南宁院士说:“师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运动的时候超越年龄、无关资历,在这个氛围中,大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积压的一些不良情绪会得到释放,也能促进人际交流。这比一起聚餐的效果要更好,能无形中解决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体育运动带来的好处非常多,我鼓励大家依据各自不同的身体情况适度运动,所以我说体育精神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同时也希望学校为体育教育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把体育中心作为学校的重点学科来建设,让体育育人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交大的每一位师生走出去,各个都腰身挺拔、身姿矫健,为祖国健康工作六十年!”

“我们现在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实际上决定了20年后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培养了什么样的人,就把什么样的世界留给了后人。一流大学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所大学文化和精神的产物,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一流大学不是靠各种指标、数据堆积出来的,它要取得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出社会公认的杰出人物,并能为后人留下可传承的故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一流大学的教育。”郑南宁院士说。

文字:宣传部 体育中心
图片:李莉 受访者提供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