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民族报】西安交通大学研支团20年扎根西部纪实

来源:中国民族报 日期:2022-05-16 09:40 浏览量: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2002年组建以来,累计派出184名支教志愿者,奔赴内蒙古、西藏、云南、陕西等四省区19所学校,服务逾2万名学生。

20年来,西安交大研支团成员以西迁精神为指引,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支教地教育发展,持续接力、久久为功。20年间,已毕业的成员中近一半选择留在西部工作,在基层就业比占65%,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支教一载、扎根西部、志愿一生、服务国家”的青春誓言。

支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世纪之交,西部大开发拉开帷幕。紧跟时代的步伐,西安交通大学于2002年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当年,西安交大第5届研支团成员服务的第一站便是内蒙古鄂尔多斯,此后逐步扩展至西藏、云南等地,与民族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好儿女志在四方!20年来,西安交大一批又一批研支团成员心怀“国之大者”,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教书育人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了自身力量。

打开一扇看向外面世界的窗户

每到一地,当地师生的善意让支教生活充满了暖意,各族同胞真诚、好客、热情的态度让研支团成员深受感动。从此,支教地成为每一个支教老师的第二故乡。

在校园里,支教老师不仅是课堂上学生们的严师,更是课堂外孩子们的挚友。2004年,西安交大研支团成员再一次来到了内蒙古。支教老师很快发现,孩子们除了学习,还渴望能够有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于是,研支团筹办了“金话筒”主持人大赛。

“绞尽脑汁策划方案、设计舞台、培训小选手……”说起这个比赛,曾在鄂尔多斯支教的王梦茹说,主持人大赛一开始是在东胜区六中举办,后来吸引了其他学校师生们的注意,到后期活动影响越来越大。截至目前,已有上千名学生参与,各族师生在同一舞台拼技能、展风采,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交往交流交融。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实验中学校长张月霞说:“西安交大研支团成员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别样的生机活力,展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学科素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看向外面世界的窗户。”

作为支教老师,除了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来,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述、引导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鼓励他们到更加广阔的地方增长见识。

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支教老师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将学业与实践相结合,举办“雏鹰计划”创业大赛、创建“到梦空间”第二课堂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研支团成员把母校的“四个100”育人活动化为“五个30”引入学院,倡议学生在校期间看30本书、认识30个老师、参加30场活动、听30场报告、上台演讲30次。此外,还开展了“追梦大讲堂”,邀请青年歌手和清华支教团成员等分享成长故事。

云南施甸县,位于滇西边陲、怒江东岸。在这里,支教老师行走在边境线上家访。他们在与家长的闲聊中,勾画出孩子的成长足迹,勉励学生用功读书。

西安交通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倪蒙,花5个月时间走访了43个学生家庭。“有一次,我爬了一个半小时山路才到一位女学生家里。她很懂事,正忙着拌猪食,帮奶奶做家务。那天,我们聊了很多,女学生也把家里的难处、学习的困惑告诉了我。后来,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针对性,这位女学生也活跃了很多。”他说。

研支团成员的努力付出,当地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放假归来,学生们会特地采摘降火的野果给支教老师;下班后,同事们亲自做地道的小吃招待他们;闲暇时间,家长们会拉上研支团的新朋友,到广场上跳民族舞蹈……正如支教团成员张舒婷所说:“我们来之前,在这片土地上没有熟人,但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后,发现这里到处是亲人。”

播撒追梦的种子

经历过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

研支团的成员一路披荆斩棘,圆了大学梦,更加懂得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以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为榜样,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满腔热情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一杯热水,温暖了学子的心。

西安交大第23届研支团成员在西藏拉萨市城关区恩惠苑社区走访

在雪域高原西藏,为了让偏远农牧区的孩子在寒冬喝上热水,西安交大第15届研支团成员与清华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研支团共同努力,启动了“一杯水的温度”系列公益活动。多方共同努力,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先后为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乡镇中小学配备了饮水机、净水筒和爱心保温杯,受益学生超过3000人。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西安交大研支团成员把对祖国的热爱、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支教始终。

从三秦大地来到雪域高原回馈家乡父老,是西安交大第21届研支团成员白玛央金心中的梦想。得益于党的好政策,白玛央金在内地读完中学后,圆梦西安交大,她一直想用实际行动回馈家乡。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她带头组建了“西行雪莲 同心雪域”实践团队。

5年来,团队立足于队员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多学科专业背景,面向西藏尤其是农牧区的中小学生,开展普通话推广与学业帮扶,面向当地民众普及常见地方性疾病的预防与高原病早筛的基础知识。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和爱护,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一颗颗追梦的种子。”白玛央金说。

西安交大研支团成员在教学工作中的辛勤付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优异表现,在助学扶贫中的勇于担当,得到了支教地师生的一致认可。

云南施甸一中校长王卫昌说:“在教学中,研支团成员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生活中,他们积极乐观,团结群众;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他们敢作敢为,成果丰硕。衷心感谢每一位成员的辛勤付出!”

向下扎根、向上成长

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同时,西安交大研支团也深刻感受着时代的脉搏。

从低矮的砖瓦房、土操场,到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标准塑胶跑道、现代化教学设施……20年间,无论是城镇还是山村,西安交大研支团支教地的学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届届的成员见证着这些变迁,也在薪火相传中书写自己的青春故事。

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西安交大研支团成员和当地师生共同努力,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音乐课组织学生学唱爱国歌曲,学跳各民族舞蹈;美术课组织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手工艺……

春风化雨无声,立德树人有道。在屏边县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只是一个缩影。

多年来,西安交大研支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开展学生讲民族团结故事、听民族历史专题讲座等,构建起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由浅入深,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支教地民族工作中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从第5届到第24届,西交研支团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支教事业在一年又一年的接力长跑中,如同星星之火,照亮了孩子们的前行路。

近日,为帮助支教地的学子战胜困难,圆梦大学校园,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团委共同发起“饮水思源 聚交助学”公益基金项目,汇聚爱心、扶困助学。基金采取单笔捐赠和“一对一”或“多对一”挂包帮扶模式,所筹款项将全部用于资助来自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家庭困难但努力向上的孩子。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早在4月9日参加研支团周年庆活动时表示,希望研支团成员践行西迁精神,认真总结支教经验,锤炼教学本领,在服务基层建设中,以昂扬的奋斗姿态服务人民,继续为祖国发展建设贡献交大力量。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一两个人的力量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如果我们一批又一批持续努力做下去,总能让支教地发生一些变化。”第24届研支团成员郭得旭说,他会珍惜支教时光,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努力在服务基层中练就本领,书写无悔青春的篇章。

原文刊载于2022年5月13日中国民族报03版

报道链接: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22-05/13/content_21484.htm

文字:团委 李利波 刘文俊
图片:桑旦卓玛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