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驱动原动力
在创新港二期——秦创原生态科创岛项目工地上,机械轰鸣声、车辆鸣笛声、建材交织碰撞声……此起彼伏。一个影响陕西发展轨迹的科创“高地”,在中国地理几何中心加速隆起。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202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力求把秦创原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其总窗口设在西咸新区和创新港。
“秦创原”,3个字各有深意:“秦”是陕西的简称,代表老秦人干事创业的“拧劲儿”;“创”就是要创新、创业、创造、创优;“原”就是要追根溯源进行研究,打造创新驱动高原高地,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一年多来,陕西全力建设秦创原,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孙科介绍,2021年陕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99家,总数达到8397家,同比增长35.48%;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1189家,同比增长38.67%;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7家;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2343.44亿元,同比增长33.23%。
种下“春种”,壮大创新之力
一块如同橡皮泥的材料,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延展拉伸,一旦遇到外力冲击,就又“遇强则强”,变得坚硬无比。这就是西咸新区入区企业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一款纳米智能吸能材料。
“这是我们研究的一种绿色智能吸能凝胶,在受到冲击下,它可以自主吸能、从软变硬,帮助人体或者设备进行有效防护。”西安交通大学张彦峰教授介绍,作为秦创原春种基金第001号项目,仅4个月,该项目就从“书架”走向了“货架”。
秦创原春种基金是由陕西省、西安市和西咸新区联合出资设立的“专项”基金。春种基金按照“扶持转化”的原则,由政府全资设立,用于扶持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4月,春种基金完成登记备案,总规模6亿元。”春种基金负责人王晖告诉记者。
2021年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在西咸新区启幕。当天,张彦峰带着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在大会现场签约。
为推动自己的科技成果顺利转化落地,张彦峰与很多投资机构接触。但是投资基金都更加青睐于能够直接生产、实现商业化运作的技术,张彦锋的项目成果还需要经过中试阶段,难以直接获得投资基金。在他犯难的时候,春种基金来了。
依托创新港,春种基金团队找到了张彦峰。经过研判、分析,双方达成一致——春种基金出资50万元,占新公司10%的股权。西咸新区全方位孵化服务迅速跟进。一个58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很快批了下来。42天后,他的新公司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西部云谷孵化落地。
“感觉像走投无路时,突然有人递过来一根救命稻草。”面对记者,张彦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做优平台,支撑核心技术
数控机床是陕西省明确的23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秦川集团本部研制的高速、精密、大型数控圆柱齿轮磨齿机占据国内市场近七成份额,代表着国内机床业的最高水平。但数控机床真正的竞争是在世界舞台,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突破这个“卡口”。
如何破题,关键在人才。
“我们借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探索新思路、拓展新路径、创新新模式,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科技经纪人人才队伍。”西咸新区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以及议禧资本、天宏投资等第三方机构深入合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集了一批具有投资、招商、营销等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探索出一条科技成果从研发端到市场端精准有效快速转化的操作路径,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0”到“1”的重大突破。
张江就是科技经纪人队伍中的一员,他想促成西安交通大学赵万华教授与秦川集团的合作。2021年1月,张江和两位同事就在高校和秦川集团之间奔波。在反复调研企业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后,合作终于达成。2021年7月12日,双方共同组建的公司成立。秦川集团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投资10.53亿元,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秦川集团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已经开工建设。
“通过该公司,秦川机床可解决产品性能提升问题。研究院也可通过秦川装备公司实现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最终服务于全省乃至全国机床产业升级。”赵万华说。
用心服务,赢得企业口碑
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生宋纪元在西咸新区的推荐下,走上了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秦创原专场,这次经历让他获得了550万元意向融资。
“在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帮助下,我们打通上下游供应链,中心还帮助我们对接金融机构,这些都让我们对产品实现市场化运作信心满满。”宋纪元说,创新促进中心工作人员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帮助他厘清思路、获取动力,成功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
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从仅是手握科研成果到科创企业落地开花,西安交通大学的孙杨教授团队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秦创原集中了成果转化链条上金融、法律等各种服务,解决了科技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孙杨说。他的“绿色多元金属氧化物卤化专用催化剂开发”项目获得了秦创原春种基金支持,秦创原不仅将其项目扶上马,还送他走一程。
我国科技发展成就斐然,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尚待提高。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重要抓手。陕西举全省之力建设秦创原平台,有利于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让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让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指引科技创新。
强调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从书斋到企业,从实验室到工厂,从高校到生产线,打造创新驱动高原高地,需要为创新主体和产业主体提供全方位的资源供应。陕西相继推出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等20余项省级层面政策文件及配套政策;发布了涵盖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科研平台、服务体系等5大类共70条措施的“政策包”;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政策精准发力出质量,资源优化聚集促成果。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成功表明,只有充分盘活科创资源,在产业链、创新链上找突破,才能助力科研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向大市场。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企业处在市场一线,最了解市场需求。在建设秦创原平台实践中,陕西加大对企业主体的支持力度。创新人才、科技企业、创新平台、中介机构四类创新主体通过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一站式申报兑现,推行“免申即享”、政务数据后台共享,符合条件的企业不需申报即可享受政策支持。当前,秦创原正着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持续力为出发点,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需求提出机制,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和利益联结的创新联合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重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科研工作者队伍,但是科研成果面临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转化途径单一的问题。同时,企业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分散、科研成本高昂的短板,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智脑”进行技术攻关。陕西新近公布了首次遴选的20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形成科学家与工程师相对固定的合作模式和工作机制。下一步,还应探索由政府部门统筹现有的技术成果发布平台、科研需求发布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争取各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寻求各平台统一整合、集中运营的可能,实现企业科研课题和高校智力资源快速对接、科学家团队和工程师团队高效匹配,加强平台管理课题、服务企业和高校的能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托。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领,陕西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正在逐步凸显。时代造就了秦创原,时代期待更多创新驱动平台。
文章节选自2022年5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0版
报道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2-05/05/content_25916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