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建成的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4月11日上午于潇潇春雨中在汉中市郊文家庙小学隆重揭幕,这是西安交大118周年校庆的一项重要内容。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王建华,汉中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建军,原西安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西安交大原党委副书记朱宏亮,以及汉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春丽,陕西理工学院院长何宁等在热烈的掌声中为纪念碑揭幕。王建华书记、王建军市长分别代表西安交大、汉中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致辞。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77年前,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师生们高举抗战兴学旗帜来到三秦大地,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以及后来定名的国立西北医学院,成为西北大地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开端。其长达八九年之久的艰苦奋斗岁月,大多是在汉中南郑的村落庙宇间度过的。与稻田相望的文家庙小学,作为当年的一座乡村庙宇,是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校址之一。由贾濯非教授领衔设计创作、蜀汉石业雕塑艺术厂制作安装的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座落在当年医学院师生与当地民众共用的一口水井旁,绿树环绕,翠竹掩映,寓意深邃,凝重肃然。碑石系采自南郑秦岭山中的花岗岩,碑名请当年负笈深造于此,终生献身大西北医学教育的全国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九十三高龄的邓云山教授所题。

在揭幕仪式上,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宫辉朗声宣读碑文:
“公元一九三七年抗战军兴,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师生怀民族大义慷慨赴陕,救死扶伤,播传薪火,于艰苦卓绝中奠立大西 北医学高等教育千秋基业。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由兹而勃兴焉。其后继者更有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与各附属临床教学医院、医疗卫生科研机构。公元一九三八年三月,医学院移师汉中,植根于斯凡八载,加速抗战兴学步伐,焚膏继晷,弦歌不辍。校舍先后设汉台、孙家庙、马家庙、黄家坡、黄家祠等处。斯地文家庙,尤曾为校本部与附属医院驻地。此井开凿久远,清甜甘冽,见证当年烽火岁月,频传师生与民众鱼水情深之佳话。今特立此碑,以志饮水思源,彰示我国医学教育之伟大奋斗精神。”

王建华书记代表学校发表讲话指出,医学前辈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兴亡紧紧联系在一起,胸怀民族大义,不畏艰难险阻,以坚韧执着的奋斗精神,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史页,永远令我们感到自豪。他们的爱国敬业情怀和巨大牺牲精神,所创造和积累的学术成就、医疗经验,凝聚成为一笔宝贵财富,奠定了大西北医学教育的千秋基业,带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以及2000年后西安交大医学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相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具有光荣传统和开拓精神的西安交大医学教育,必将迎来历史性的飞跃。在西安交大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医学领域必将焕发出更加熠熠夺目的光彩。
他进一步指出,在深切缅怀医学前辈之际,我们也向汉中市广大人民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人民的期盼和哺育,是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今天我们把纪念碑建在当年师生和群众共用的这口水井边,就是要饮水思源,牢记办学宗旨,勇于开拓奋进。今后,从西安交大整体到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要继续增强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意识,自觉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

汉中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建军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高度评价医学院师生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服务热忱。他指出,纪念碑的落成不仅为汉中市增添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为市校之间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创造了新的契机,希望能够将学校的优势资源与汉中的产业、政策优势相结合,将更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到汉中科学发展的丰富实践之中。

揭幕仪式上还签订了西安交大二附小与文家庙小学的帮扶合作意向书。

参加揭幕仪式的除西安交大各方面代表外,还有陕西理工学院副院长傅明星、汉中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徐有业、汉台区人民政府区长牟晓飞,汉台区教体局局长邵小河等。
在仪式结束后,汉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魏增军等有关市委、市政府领导会见了王建华书记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