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工作会议指出,学校队伍建设目前还存在人才队伍规模、学缘结构仍有较大差距,人才队伍活力不足,教师队伍配置与学科规划匹配不科学等问题,明确要求要建立选好教师、用好教师的体制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确保师资队伍质量的可持续提高。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人才优化发展工程”,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立一支符合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学术精湛的核心骨干教师队伍。至2020年,初步建成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与其他骨干队伍,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大学特点的人事管理体系。专任教师达到3500人左右,其中,领军学者达到150人,青年拔尖人才达到400人,新讲师、新副教授达到1300人,专职科研人员(含博士后)达到500人。以稳定规模、改善结构、提升水平为核心,形成能够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发展需求的技术、管理、后勤、产业以及医疗卫生等各支队伍。
下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包括五大重点任务:
进一步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不断推广实施准聘—长聘制度,不断推进实质性合同考核,逐步实现“能上能下”的岗位聘用,建立并完善教职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建立更加符合学科特点的考核评价与晋升激励机制,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加大考核结果在岗位聘用、绩效分配中的应用,实现压力传导。实施人才目标责任制,强化院系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学校在目标评价和资源配给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收入稳步增长机制,使教职工收入保持区域领先;建立健全薪酬与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和薪酬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队伍结构和各支队伍配比,强化与学科建设的匹配性。
不断加大招聘与培养人才的力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建设,提高水平、优化结构。显著提升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才数量;加大招聘宣传与工作力度,大力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提高优秀青年人才总量。加大中青年教师岗位招聘力度,以新讲师、新副教授招聘为抓手,使得我校教师队伍总量明显增长;逐步实现教师不再直接从本校毕业生中选留,促进学缘结构明显改善。坚持事业留人的理念,为青年教师规划好发展路线,加大培养力度,确保成才率。将人才引进情况、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才率纳入基层单位的考核指标。建设一支创新能力突出、能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专职科研队伍,实现规模突破。打破学科壁垒,建立鼓励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激励政策,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校区的教师双聘制度,促进科研领域的拓展及高水平成果的产生。推广实施“短聘”机制,面向社会聘用部分承担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
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制度,建立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树立先进典型、加强正面宣传教育为重点,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典范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校园氛围,引导教师自觉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将师德师风纳入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教育。构建更加有效的师德奖惩制度,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落实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和行为准则评议制,建立多渠道监督机制。
大力招聘与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创建服务于公共平台的高水平技术队伍,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保障。加大优秀青年人才的补充力度,重点支撑教学、科研公共实验平台和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推广实施“非升即走”制度;进一步推进实验技术队伍的实施分类建设,加大对其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创新港建设为契机,以促进高水平公共共享平台建设为目的,统筹规划实验及其他技术支撑队伍的岗位设置,创新机制,建立一套现代的技术人员招聘、评价、晋升、培养、流动管理体系,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技术队伍,为创新港新的科研大平台建设提供保障。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与保障队伍。进一步深化职员制改革,优化职员职业发展路线,优化职务与职级的晋升体系,构建职级晋升与工作年资、实际贡献、绩效考核和日常表现相挂钩的评价机制。有计划地招聘高素质人员充实管理队伍,强化职员基本知识轮训,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系统培训。对职员岗位实施分类管理,进一步细化职责,精简管理岗位,扩大服务岗位。以深化后勤、产业体制机制改革为推动力,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用人制度,建立岗位明晰、效益优先、注重公平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