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新生迎新会暨开学第一课“爱国奋斗”系列故事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1-10-18 10:28 浏览量:


从历史走向未来

交大西迁博物馆工作人员史瑞琼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莅校考察,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会见西迁老同志时说,当年他就知道西安有一所赫赫有名的大学是从上海迁来的。

一句“赫赫有名”令交大人无比自豪,自豪于这是一所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担救亡图存使命的新式学堂。她以“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远大理想和“青年之模楷,民族得中兴”的育人理念,成为工程师的摇篮,还培养出了一批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科学家、实业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大师云集、汇聚如炬,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被誉为活跃在沪上的“民主堡垒”。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科学奥府、邦国荣华。”正是这样一所赫赫有名的大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之时,再次担负起一个重要的使命——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回想当年,西部作为我国的战略要地和稳固的后方,其建设发展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交通大学西迁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缺乏科教力量支撑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教育布局调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年党中央的良苦用心,将这样一所最好的大学从上海迁来这里,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新中国的发展,通过教育布局、工业布局,推动、拉动西部的发展,做出这样一个战略部署。

交大人听党指挥跟党走,坚决贯彻中央决定。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教授率先垂范、青年奋勇向前、巾帼不让须眉、后勤保障有力,最终实现了大部分系、师生迁往西安,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为西部发展振兴奠定了人才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西迁精神已正式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让西迁精神代代相传”是今天的交大人共同的责任,是西安交通大学改革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激励着广大师生在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中,向着世界一流迈进、攀登。

西迁人的奋斗故事

教师代表徐正红

我的父亲、舅舅和舅母都是作为青年教师在1956年随校西迁来到西安的。我舅舅陈瀚老师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15位教授之一,2020年4月22日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从小我就听父辈们讲交大西迁的故事。他们常说,像钟兆琳这样的老教授都带头西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留恋江南呢?

钟先生早年就读于南洋公学电机科,随后赴康纳尔大学留学。硕士毕业后,他成为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可谓前程大好。然而,在接到母校的邀请时,他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一切回国任教。钟先生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与电动机,因而有了“中国电机之父”的美誉。

抗战爆发时,钟先生抢运了很多他亲手研制的实验设备。在他的努力下,这些设备后来大多随校迁到了西安,成为交大的“传家宝”。

西迁时,钟先生已经57岁高龄,是当时最年长的教授之一。周恩来总理提出,“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卧病在床,可以留在上海。”但钟先生明确表态:“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我是举手赞成了的,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于是他把钟夫人留在上海,一个人带领电机系师生意气风发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学校刚迁到西安时条件简陋,生活不便。年近花甲的钟先生不畏辛劳,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全国高校的第一个电机实验室——就是我们学校现在的“钟兆琳电机工程实验室”。

西迁数十年,钟先生爱生如子,事必躬亲,一直奔走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又一批毕业生把青春奉献给祖国。在毕业生欢送会上,钟先生总会带领全场慷慨激昂地唱起毕业歌——“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钟先生始终心系教育,心系祖国西部发展。他晚年在病榻上还研学维吾尔语,想要更好地为边疆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钟先生等一代又一代西迁人的努力下,今天大家所看到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在教育部2017年学科评估中以A+的成绩位列全国第一。

十年育树赏青春

基层代表马萍

金秋十月,当你在校园中漫步,一定会闻到桂花的清香。除了桂花,咱交大还有280棵雪松、380棵樱花、1400棵梧桐,它们装点着交大的美景,也陪伴你在交大生活的每一天。

你们一定想不到,66年前,兴庆校区的这片土地还是一望无际的麦田,甚至半夜还能听到狼叫。当年,在接到交大西迁通知后仅一个月,彭康校长便带领五位资深教授来到西安考察选址,政府大力支持说:“努力克服困难,能办到的事尽量都要办到!”当走到唐代兴庆宫遗址的时候,彭康校长和教授们抬头远望,一抹微云,终南山隐约可见,脚底下是万顷麦田麦浪滚滚,一派祥和之景,他们当即拍板,新校址就这么定下来了。在基建工人、后勤职工和交大师生的齐心协力之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座崭新的校园拔地而起。

当年浩浩荡荡的西迁队伍里,有一位操着吴侬软语的老花工胡全贵,已在学校工作了40多年的他与伙伴们一起,把许多名贵的树木花卉搬上西迁的列车,雪松、腊梅、龙柏,这些树种从上海来到西安,扎根于交大校园。后来,他们又栽上了樱花,种上了牡丹和桂花,让交大校园“四季有花、四季常青”“不是花园、胜似花园”。俗话说“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交大师生最喜欢的梧桐道,每到深秋,金色落叶铺满地,成为交大最绚丽的风景线。在西安又工作了近20年的胡全贵,见证着梧桐树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当他退休要回老家时,有人看到他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抱着他培育长成的梧桐树失声痛哭,我想那不仅是不舍的泪水,更是见证交大蓬勃发展的喜悦。

学校里红顶灰墙的建筑,大多建于50年代,都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钱学森图书馆里有藏书570余万册,电子图书170余万册。你一直渴望读到的书,这里都能满足你。图书馆还有阅览座位4000余席,有24小时自习室,这可是全国最早全天候开放的图书馆。

大家现在常去的康桥苑和梧桐苑食堂,还保留着跟着交大来到西安的传统淮扬菜——狮子头、黄焖大排、菜肉馄饨等等,在以面食为主的西安,交大人仍能尝到江南的味道,这些都是西迁老教授们常常说起的感动。近年来,食堂新增了云南施甸米线、广东肠粉、江西瓦罐汤、四川宜宾燃面、重庆小面、兰州拉面等各地特色美食,近期还推出了低脂低糖低油的健康餐,以满足大家的味蕾。

大家所在的学生社区里,可以感受到“一院一品”园区绿化氛围,自助咖啡机、售货机、打印机、智慧洗衣房随时为大家提供“一站式”社区服务。这就是咱们的家,咱们家不仅景美,还人美、德美、文化美,家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新奇的、激励的、感动的故事,等着你去发现。

聚团领英“双一流”

本科生代表崔照鹏、硕士研究生代表李金庭

科学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工作者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迎难而上,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难题,提升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2019年,国家评选出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陶文铨便名列其中。

陶院士是交大西迁后第一批直接到西安报到的学生,长期从事传热问题数值预测及传热强化研究,是国际数值传热学鼎鼎有名的学者。他常说:我是一个“80”后,还希望能健康地再为祖国建设工作20年。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交大的大师是怎样炼成的?答案是:在团队中孕育,在奋斗中成长。陶老师所在的团队拥有两位科学院院士,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传热学教材,获过多个国家科学技术大奖。

我曾有幸听过陶院士的网红课“数值传热学”,提前半小时到场竟只剩下了最后几排的座位,可容纳300多人的大教室人山人海,有不少外系的同学前来蹭课,甚至还有同学自备小马扎坐在过道听讲。上过陶老师课的同学们都说:“听陶老师讲课,总让人如沐春风。课堂上他风度翩翩,一口流利的英文,把原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陶老师对课堂的时间控制可谓一绝,常常是这边话音刚落,那边就会响起下课铃声。这,就是大师的课堂。

陶老师坚持“不能耽误学生的一堂课”,55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超过12000名学生聆听过他授课,获得“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已过耄耋之年的陶老师仍时刻急国家之所急,他表示:“面对这场时代大考,我一定要和团队一起在有生之年为我国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努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教授是陶院士的学生,他们不光在学术研究上薪火相传,在治学作风上也是一脉相承。何老师常说:“教师手中的教鞭虽轻,但肩上的责任重大,老一辈尚在继续坚守,我们新一代哪有理由懈怠?”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在交大共有两院院士4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9名,他们工作在百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基地中,围绕“四个面向”,努力在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注入交大担当。

希望有一天,你们也会成为留下历史印记的交大人,在这里讲述属于你们的故事。

创新高地风正劲

本科生代表解博元、硕士研究生代表陈锦坤

2017年2月26日,秦岭脚下,渭水之滨,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正在悄然孕育。在这一天,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正式开工,开启了创新港建设的宏大征程。

2019年6月12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正式交付。当晚八点三十分,创新港所有建筑楼体的灯光在一瞬间全部点亮,夜幕下流光溢彩的创新港仿佛在宣告世人智慧学镇的到来。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这片土地,终于灯火灿烂。

2019年9月,首批研究生入驻创新港。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作为部省共建、校地联建的国家级重点项目、重大国家战略性平台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围绕陕西省委提出的“明确定位、聚焦突破,着眼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内外联动加强校地、校企融合。

作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秦创原的总窗口之一,创新港立足“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在理、工、文、医4个板块上建立了29个研究院、300多个科研基地和智库、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汇聚院士、领军、青拔等3万名科技人才,开启了科技攻坚的“壮美航程”。

今年4月8日,正值交大建校125周年之际,学校举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启动大会。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揭牌成立。创新港在服务和融入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新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今天,创新港已然勃勃生机,身处创新港,可以享受与世界一流并轨的学术资源,感受布局现代化、装备先进的实验室,体验便捷与迅速的中国高校首个“智慧学镇5G校园”,体会出行便利的城市交通,还可以登上涵英楼顶的观景台,咖啡香茶相得宜,沁心交流望高巅。

在未来,创新港也会为世界科技进步源源不断输出优质成果,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将成为区域和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引擎、产业和行业创新升级的新动力,为推动世界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何其有幸,生逢盛世。何其有幸,学遇新港。

启航,再前行

本科生新生代表丁洋、研究生新生代表张云月

能够在这所“赫赫有名”大学里学习生活,我无比快乐、倍感珍惜。要说这个月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与同学们参加新生养成教育,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和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时,了解到的钱学森学长的故事。

钱学森学长1929年考入交大机械工程学院,1934年以本院年级第一的成绩荣耀毕业后赴美留学,28岁时,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学长一直心系祖国发展,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他决定回国效力,可归国之路他艰难地走了5年。回到祖国怀抱的他带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高歌猛进”,与新中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众所周知,钱学森学长是一流的科学家,其实他还是一个“艺术健将”,在交大就读期间,即便学业繁重,他也积极参加学校各种艺术社团,从小喜欢书法、绘画、音乐的他是学校铜管乐队的出色成员,还担任了1934级学生级刊委员会美术部干事。他认为“艺术能使心灵变得崇高,音乐让思维变得活跃与广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修养。”

彭康校长曾说:“交大应多培养几个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科学家。”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交大人,吾辈当传承好西迁精神,以钱学森学长为楷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铸青春中国!

这就是交大的故事,一个关于初心使命的故事,一个关于赤子情怀的故事,一个关于奉献奋斗的故事,一个关于大师风采的故事,一个关于创新拼搏的故事,一个关于我们的故事。

西安交通大学,从历史中走来,在奋斗中踏歌而行,在创造中求索突破。爱国奋斗是交大人永远的精神底色,交大人永远与祖国同舞共歌!

文字:学工部 研工部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