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在西安交大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贡献交大智慧。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的视频致贺,指出“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我们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西安交通大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贡献交大智慧。同时,学校将立足“四个面向”,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契机,先行先试、破题示范,通过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推进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推进西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的视频致贺,对高校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主席强调,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候,要秉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在这方面,西安交大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促进科技交流和合作,我们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想变革大学的科研和育人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球创新网络,不断加强国际科技交流,通过塑造学生的科技向善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全人类的福祉,共同应对时代挑战。
坚持“四个面向”,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交大力量
数学学院教授孙剑表示,看了习近平主席致贺2021中关村论坛的视频,充分感受到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作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推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开放合作作为崇高事业。我将努力夯实基础,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水平,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化学学院副教授刘乐表示,习近平主席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的视频致贺中指出,“科技发展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紧扣时代脉搏,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推动科技合作,推进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我们交大科研工作者在创新港这样一个包容开放的平台上,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开展自由探索式的科学研究,并在学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的引导下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落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这条路上,我们将坚定前行。
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张彦峰学习了习近平主席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的视频致贺后,更进一步体会到时代赋予的使命感。他表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坚持做好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争取将科技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目前,学校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帮助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基础上,尽快地将知识成果完成落地,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人民,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主席视频致贺中的重要讲话让机械学院教授赵万华感触很深,他表示,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以全球视野追求科学技术创新,要进行源头创新、原始创新,而不是把人家的方法拿来用用,发发文章而已,同时这些创新的目标要紧扣生产生活需求,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敢于坐冷板凳,有在一个方向上坚持十年的精神和勇气。
机械学院教授董光能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致辞从全球视野为我们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面对当前复杂的全球局势,西安交大人秉承西迁精神,坚持“四个面向”,以创新港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专精特新的产品。我们设计与基础部件研究所也在行动,目前有四五项成熟度较高的成果已经获得风投,正在孵化以待破圈。
电气学院教授杨旭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话让我们倍感振奋,也更坚定了我们团队以技术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协作,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着力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探索打造政产学研用创新融合新形态,学校启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致力建成多方合作的创新驱动平台、全球科教高地。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与祖国同向同行,与学校同频共振,面对当下严峻的缺芯国产替代,我们同华为公司深度合作,致力于创新解决国产核心处理器芯片的供电难题。未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将坚定不移地一边推动技术创新一边促进成果转化,最终为实现国家关键技术的自主化、国家科技力量的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电气学院教授刘鹏表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坚定了我们团队以创新引领科教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西迁新传人彭宗仁教授带领我们团队,面向国家特高压建设的重大需求,通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在西部、心向祖国,把国家需求作为己任,攻坚克难,和广大师生并肩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高地,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属于我们的杰出贡献。
能动学院教授刘茂昌表示,与中关村一样,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国际化、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平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懂得珍惜和感恩,要传承西迁精神,努力将创新港建设成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区。作为能动学院的一名教师,我将围绕“双碳”目标,制定科研路线,提升科研水平,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电信学部徐占伯教授表示,学校正在按照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改革探索。徐占伯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通过深度产学研合作模式,与陕西国中慧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联合组建了信息物理融合能源系统联合实验室,并成功建成全球领先的氢水循环零碳能源系统实验平台,已投入使用一年。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西安交通大学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支撑下,团队成果得以快速落地转化和应用推广,正在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做出贡献,并支撑清洁能源、智慧城市、智能建筑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与孵化。
人居学院教授顾兆林表示,习近平主席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的视频致贺,要旨在科技创新和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袭,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科技不断涌现,传统的学科内涵与边界不断被突破,对人才培养方式也提出了新挑战。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应勇于承担国家使命,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化工学院副教授吴志强表示,习近平主席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的视频致贺为新时代科技园区建设和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我们所在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院工业催化所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牛津大学催化国际联合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利物浦大学化学化工国际联合实验室,将围绕“双碳”目标持续开展科技攻关,助推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作风建设,为科研人员营造科技创新沃土
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黄忠德表示,习近平主席强调,当前形势下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来共同探索解决全球问题。创新港作为科技创新高地,将紧密围绕“四个面向”扎实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我们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在完善全球科技治理、增进人类福祉的进程中贡献交大科技力量。
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表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当坚持创新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定位,聚焦科技创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并强,鼓励打造创新联合体,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推动要素驱动,在技术转移、人才流动、资本集聚、政策洼地、产业集群等方面加强要素集合建设,解决“两链”融合人才资源短缺痛点,为科技创业、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为推动科技创新驱动、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交大力量。
网信中心主任锁志海表示,从“神舟”载人到“嫦娥”探月,从“天宫”揽胜到“北斗”指路……科技自强带来的是国人应对大变局的底气。作为网信工作者,我们主动出击,从细节入手打出网信服务三套“组合拳”,研发“一站式”数据采集填报系统,推出“扫码报修”服务,坚持每周开展“信息化服务进社区”,全心全意增强为师生服务的使命担当,全力夯实信息化保障。
科研院刘萱表示,作为科研管理服务工作者,我们将牢记习近平主席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科技领域的改革举措,勇于攻坚克难,锐意开拓进取,发挥好创新港的平台示范作用,努力突破传统科研模式壁垒,促进学科交叉和交流合作,为科研人员营造科技创新的沃土,助力科研人员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增强学校科学研究的整体力量和水平。
作为文科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社科处谢志锋反复学习了习近平主席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的内容。他表示,在工作中,我们要树立全球视野,组织引导文科教师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认真总结中国改革实践经验,向全世界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提升科研组织能力,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科研组织本领,探索更多符合实际的实招妙招,更好发挥管理服务生产力作用,在学校乃至国家科技进步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期刊中心吴小桃表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是陕西省和西安交通大学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平台。围绕“创一流期刊”这个目标,期刊服务于学科建设、服务于科研成果展示、交流,服务于产研成果转化。作为一名资深编辑,我应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好沟通的渠道,为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人力资源部杨美玲表示,作为一名服务于科技、教育战线的基层行政工作者,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自觉肩负起科教兴国的战略使命,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更科学高效的管理,更优质柔性的服务,释放队伍活力,减轻教师负担,激发创新动力,助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为我国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马养护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致贺讲话对创新港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作为校级共享平台,我们要瞄准“立足陕西、面向全国、辐射全球”这个目标,集约高效管理高价值的仪器设备,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僵化闭塞、关门做科研”弊端,所有仪器设备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为材料、能动、医学、生命科学、航天航空等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财务处郝俏表示,要传承好西迁精神,放眼世界,敞开心胸,积极汲取世界一流高校产学研建设经验,加速推进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将立足本职,积极奋进,为早日将创新港打造为科技摇篮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国际处刘筱表示,“开放与合作”是永恒的主题,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再一次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受国际局势与疫情影响,出国(境)业务虽然受到巨大冲击,但是“交流不能停、不应停”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作为学校国际交流的服务前线,我们更应该在困局中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不断开拓新的交流方式,盘活资源,为广大师生员工做好保障。
不负嘱托,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青年
电气学院研究生王茂杰表示,习近平主席在视频致贺中指出,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这正是创新港的优势所在,在校企联合实验室里,学生不仅可以实战演练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深入了解一线科技创新需求。我希望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里,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科学技术并熟练应用,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机械学院研究生李绪成表示,习近平主席在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中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打开了科研领域更宽阔的视野。身处创新港,享受着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优质的科研环境、顶尖的科研团队、浓郁的科研氛围,我想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句话,这是习近平主席对于广大科研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始终如一的科研追求。
仲英书院信息005班魏乐山表示,青年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生力军,面对我国当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我们青年学生更应踏实学习、开阔眼界,在打好学科基础的同时紧跟国际前沿科技动向,加强学习交流,才能在当前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法语81班王润果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必须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国内和全球的重大问题。中国有中关村,我们交大有创新港,交大的老师和学生传承西迁精神,在创新港进行科研实践和前沿探索,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不断注入强大动力。在这样好的平台上,我们青年学生更要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努力学习,积极奋斗,投身科技建设,为中国科技崛起和世界的技术发展作贡献。
应化81班赵纯浴表示,作为青年学子,只有努力学习,多掌握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习近平主席在致贺视频中的讲话更激励我要刻苦钻研,培养自己的科学和创新思维,追寻时代潮流,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微宣讲团成员何佳琪表示,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从革命、建设、改革中走来,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发展和前进无不有创新支撑。没有创新,我们只能永远受制于人。中美贸易战的背后是国与国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创新力的竞争。创新才是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的关键一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在科研中追求创新,创造出真正造福于人的科研成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