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3日,交大西迁博物馆“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举行,西迁巾帼代表、西安交大电信学部退休教师王桂芹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西迁故事。“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坚定信念”,话语质朴却掷地有声。现将发言全文刊登如下,让我们和王老师一起,回顾西迁峥嵘岁月,传承西迁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同学们,大家好!
在这丹桂飘香、五彩斑斓的时节,十分荣幸能代表广大的西迁女性参加交大西迁博物馆“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我叫王桂芹,是西安交大电信学部电子物理技术教研室的退休老师。1957年我在交通大学毕业、留校并成为交大西迁大军中的一员。离开了家乡,告别了父母,坐上西迁列车,从上海来到西安,如今已65年了。作为交大西迁的开拓者,也是西安交大成长的见证者,耄耋之年回首交大的变迁和个人的成长,我的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知识分子。1955年大学二年级时,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根据国家号召,我毕业留校,并随校西迁到西安,在西安交大任教。1962年交大派我去苏联进修两年,后又回到西安交大任教,直至退休。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这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坚定信念。党中央要求交大师生到西北创业,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深知责任之重。
西迁后,无论在教学、科研方面,还是生活上,我们都积极向上,昂扬奋发,不曾有丝毫懈怠。在40余年的任教生涯中,在担任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在担任的各项社会工作中,我们都争先带头,任劳任怨。我们培养的学生和研究生,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不算过分。在科学研究方面,我完成了自己主持的“高压亚纳秒脉冲放电源”的科研项目,为我国的核爆探测事业作出了贡献,并协助患病的丈夫完成了“湿簧继电器”系列的科研工作,两个项目不仅应用广泛,还获得了国家级的诸多奖项。
除了工作,我还要抚养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和赡养两家的老人,经常忙得真是“不亦乐乎”。大家都知道,60到70年代我国经过了一段艰难时期。像大多数西迁的江南女性一样,我也学会了裁剪衣服、踏缝纫机、做馒头、包饺子、腌咸菜等等基本生活技能。一间12平米的住房,承载着我们一家人的欢乐,房子既是客厅、餐厅,也是书房和卧室。我们一家人在这间小屋里奋斗了12年,每天都到深夜才能睡觉,这就是我们的西迁故事。
西迁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赤子情怀、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优良品质,更是“西迁人”对西安交大矢志不渝的深情。
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我们无怨无悔。作为西迁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虽为女性,我们不逊男儿,我们用自信、自主、自尊、自强,用青春和奋斗书写了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新形象。
乡愁中说,日久他乡即故乡。我们早已把西安视为第二故乡,西安交通大学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在上海学习,在西安成长,由青年到耄耋,我们早已把生命融入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我们的故事虽然已成为历史,但交大西迁博物馆“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成立,一定会激励更多的优秀女性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听党话,跟党走,立足岗位立新功,勇担时代使命,在各自的舞台上为祖国建设的再腾飞凝聚智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