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大校园里,时常有三三两两的留学生与你擦肩而过,课堂上,说不同语言的留学生不再引人好奇,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用努力和勤奋在交大书写着自己的求学历程。
在这个盛夏的六月,作为毕业生的他们也将带着成长和收获,带着对交大深深的眷恋,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做一个有情怀的科研者”
在西安求学两年,来自斯里兰卡的留学生德佳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她的第二个家,她遍访了西安的古迹名胜,能够清楚地说出兵马俑的历史年代;她吃遍了西安美食,能用她拐弯曲和的音调叫出肉夹馍、羊肉泡馍。
谈起自己的科研经历,她那深邃的眼睛里洋溢着喜悦。在本科学习期间,她的科研论文就曾经在科研竞赛中夺冠,2013年入校时即获得留学生奖学金,2014年发表SSCI论文一篇,2015年获得国家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如今即将毕业的她已经获得能源与管理硕士双学位。

从事过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德佳对科研有着自己的认识,在她看来,科研是为实践服务,更是为人类发展服务。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带来了许多危害,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德佳的科研项目正是以中国能源产业环境状况为背景,探讨能源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并对进一步加强能源产业环境成本监管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了研究。
离别在即,她对交大有着深深的不舍:“我为能够在这样一所优秀的大学里学习而感到骄傲,希望西安交大能够不断发展,吸引更多海外学子。”
在谈到对未来的打算时,她说:“我会回到斯里兰卡,我的家人都在那边生活。科研是一个探索未知,认识未知的过程。我想要继续从事与科研有关的工作。”
“这里,是我的家!”
初到中国时,穆斯塔法就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和善良,一位好心人凭借着“西安交大”四个字把穆斯塔法一路带了交大,他特别激动地说道,“从来到中国的第一天,我就爱上了这个国家!”
西安是穆斯塔法了解中国的一扇门,而交大则是连接着他与科学的一道桥梁。穆斯塔法在自己钟爱的电气专业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收获了不错的科研成绩,还有幸成为了陕西省政府能源工程的技术顾问,在他看来,“科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交大具有很浓厚的科研氛围,我的梦想就是通过科学,通过自己的科研努力,去造福人类,不管我在哪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我想帮助这个地方变得更好!”

穆斯塔法曾在4月8日的校庆大会上作为留学生代表发言,他全程使用汉语完成了这次演讲。他说到,“当我来到中国的第一天,我就暗自告诉自己,有一天,我要用汉语做一次演讲,交大给了我这个机会,十分感激交大!”
来到交大五年,穆斯塔法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在交大的求学经历,带他走进了科学的大门,带他造访了科研的国度。
“我曾经去参加一个国际性的能源会议,在会议上我看到许多不同国家的人说自己来自英国大学、美国大学,当我用中文说‘我来自中国西安交通大学’,那个时候我感觉很荣幸,很幸福。这里,是我的家!”
“感谢中国,感谢交大”
“感谢中国,我爱西安这座城市”,来自印度的甘雅春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远离故土来到西安求学,在这个千年古城里却从未感到陌生,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人们热情善良,她觉得西安特别像自己的家乡。
她2012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攻读地球环境与科学博士学位,谈到为何选择来到中国求学时,甘雅春说,“全球环境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对人口压力比较大的印度来说非常重要。西安交大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有着高标准的实验设备以及优秀的科研人员,我想用自己在中国学到的专业知识让印度的环境得到改善。”

在交大,甘雅春跟随自己的导师——西安交大程海教授来从事全球气候与环境研究。面对陌生的地方和环境,她要从头开始学习,她回忆道:“刚来到西安的时候,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大事小事,我第一时间都要找程海老师,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帮助我、指导我,他是我在中国的父亲,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非常感激他。”
“西安交大有非常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非常无私的帮助,而且他们对印度文化都非常感兴趣。”即将离开交大,甘雅春心中难掩不舍,她怀念这个带她走进科研世界的学校,怀念带她探索科学新世界的老师,“我爱这个地方,她在我的科研道路上就像一盏指路灯。”同时,甘雅春还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印度留学生来到中国,来到西安,共同为中印友谊搭建桥梁,一起作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走出交大,不论身处何地,他们永远都是优秀的交大人;不管奔向何方,交大永远是他们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