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明轩,彭康书院电信硕23班学生,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学生标兵”获得者,曾获国家奖学金、彭康奖学金、思源奖学金,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三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H奖,两次获得陕西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首届陕西省高校机器人创新邀请赛二等奖,计算机程序算法设计大赛校级金奖等奖励和荣誉。
曾在台湾新竹交通大学资讯工程学院交流学习,并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实习的荆明轩,也许不是“优秀学生标兵”中成绩永远排名第一的那一个,不是获得奖项最多的那一个,但应该是最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的那一个。众多光环之下的荆明轩,不仅是一个执着的探路人,更是一个智慧的行者。将看似艰辛的路走成捷径,将无用之功变成大用,穿过人云亦云,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荆明轩的智慧,有当代年轻人的思考共性,也有他个人独特的理性魅力。

“大学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然而一个人的精力和动力是有限的。很少有人能够同时保持学业的遥遥领先,而又在社团、竞赛、文体活动中博得头筹。这时候就要去选择、取舍了,勇于尝试不一样的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方向,合理分配精力,在自己喜爱的方向上力求完美。在这四年中快乐地实现对自己的期望,才是大学生活应有的样子。”
——荆明轩
“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目标”
初入大学的荆明轩与大多数新生一样,对于一个崭新的世界有些茫然失措。新的环境,新的同学,需要去适应;生活节奏,学习节奏,需要去调整。他也对大学的时光有过无限憧憬,也为自己未来要去向何方,为自己该如何努力奋斗迷惘与苦恼过。而一味苦恼迷惘而碌碌无为的结果只有接踵而至的挫折、失败、痛苦的恶性循环,荆明轩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能陷入这样的泥沼中去。他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大胆的尝试,正确合理的分析可以让自己迅速适应大学的生活。
在学习上,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只盯着课本和习题,而是常常在网上搜索与课程相关的内容或是国外的教材来看,并且努力去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几乎所有理工科学生都要学的《线性代数》,他学习这门课时就喜欢参考美国大学的教材,并且喜欢思考一个数学问题的工科背景以及如何运用到工科中去。这样的尝试与改变让他的综合成绩电信硕排名第二,也让他在之后的学习和科研中更加得心应手。
在生活上,荆明轩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电子设计大赛,算法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经历过这些之后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并愿意为之付出而无怨无悔的。电信科协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在IBM学生技术俱乐部中他也已然从一个普通成员成长为俱乐部副主席。丰富的课余生活并没有对他的学业造成很大影响,反而增强了他对自身不足的发现和对知识的渴望。
积极的尝试与客观的分析,让荆明轩走出迷惘,找到方向。“与人交往的能力不错那就多参加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能潜心学习刻苦钻研就努力做科研;点子很多创意不断就积极准备创业。大学里,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目标,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尝试,不断分析,就是找到那个目标的方法。”这段话是荆明轩自己的经验总结,同时他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从中获益,少走弯路。
“成功的花儿要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
在经历了诸多尝试并且怀着对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的浓厚兴趣,荆明轩在大一时加入了电信科协和IBM学生技术俱乐部。回想起这几年的社团之路,他说了很多。
他还记得在大一的时候初入社团,那时有很多技术过硬的学长在带他们这些“初生牛犊”,常常任务很多,并且都是些具有前瞻性的项目,很有难度和挑战性。一面是刚进大学学业方面需要调整,一面是社团任务要完成。这时的荆明轩两边都没有放弃。他一周中集中时间写作业,在平时学习累的时候迅速切进社团工作中来,他把社团工作和学习互相当作了放松。就这样,他不但没有落下学业,反而有时间敲敲代码,提高自己的编程水平。
然而最令他骄傲和难以忘却的应该是IBM学生技术俱乐部最艰难的那段时期。那时技术部的人很少,能给新生授课并带他们做任务的就更少了。这时荆明轩挑起了技术部的大梁,一个人负责三个小组的授课工作,使得技术部补充了许多新鲜血液,避免了人才断层。我不知道这决定意味着多大的执着,我不知道这样的执着代表了多大的付出,我只知道成功的花儿必然要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已深深刻在他的心上。在讲到这段经历时,荆明轩的话不多,可是那份坚定与执着,那份骄傲与自豪,却在他的眼神中显露无遗。
回望大学,一路走来,因为尝试,因为分析,因为独立,因为坚持,荆明轩看到了一些很多人看不到的风景。
“我是一个喜欢与老师争论的人”
“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学习上的荆明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汉”。他不喜欢一边讨论一边做作业,他觉得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完成之后再去讨论,要不然作业就没有意义了。有很多同学觉得一边讨论一边写作业完成的快,准确率又高,能节省很多时间,觉得这是一种“聪明”之举。可如此一来很多看似掌握的知识其实并未掌握,等到考试时漏洞便暴露无遗,此时已悔之晚矣。荆明轩的智慧,由此可见。
作为一个不爱刷题的学霸,荆明轩对“先把书读厚”有着自己的理解。“把书读厚不是去对应知识点做很多题,而是仔细想想作者在此处为什么要这么写,他这么写是不是有什么默认的前提。”这样的思考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会为你期末考试多加几分。可就是这样看似无用的思考,让荆明轩在各种比赛中常常会有独特的想法和创新,从而做出亮点脱颖而出。在比赛中的那灵光一现并不是幸运女神的光顾,而是平时勤于思考的水到渠成。
对于“美国大学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美国大学的本科生培养方式优于中国”这样的观点荆明轩并不认同。“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像美国一样活跃的课堂,只是太多人懒得去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只是一味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去主动探索知识。”他自曝自己是一个喜欢与老师争论的人。学习过程中,他常常预习,并且经常回顾学过的内容,所有的定理都要尝试去证明一遍。课堂上常常举手向老师发问,与老师争论。“就是和老师争啊,你能去争那一定是在下面做过严谨的推导的,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提高。”他笑着说。
或许智慧的人就是能将看似艰辛的路走成捷径,或许智慧的人就是能将无用之功变成大用,或许智慧的人就是能穿过人云亦云,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荆明轩仍在走着,他用智慧看到了别人不曾看到的风景,并将走向更宽广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