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中国高等教育】王树国: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日期:2021-06-21 15:15 浏览量:

【摘 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继续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对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作出了长远谋划,为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扎根祖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对当前开展工作具有极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

【关键词】国之大者;立德树人;一流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这鲜明地指出了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战略地位,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阶段的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必须肩负起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促进与社会的融合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力支撑。

要党建引领有力,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党的领导是高校制度的最大优势。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学的一项制度创新,是党对高校长期探索提出的保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实践总结和制度保证,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所在。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领导体制,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守和执行,要不断用新鲜的实践来补充、丰富、调整、完善。大学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决策机制,推动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在长期的实践中,西安交通大学领导班子不断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决策机制,明确党政分工界限,理顺党政工作流程,规范党政议事规则。党委和行政以人才培养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党委充分尊重和积极支持校长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力戒包揽行政事务;行政坚决落实党委决策部署,并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科学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坚持“常委进支部”,实现深入师生党支部全覆盖。

坚持正确方向是高校建设的本质特征。我国高等教育唯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真正为社会主义建设广育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真正将高校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重要成果等广为社会发展所用。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大力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引领师生,将高校建设成为生产和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听党的话跟党走,始终服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是西安交通大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健康和快速发展的价值取向。作为新时代西迁精神的新传人,我们要把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结合起来,继续牢牢扎根祖国西部,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开创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服务国家担当作为,心怀“国之大者”提升贡献度

服务国家是高校发展的崇高使命。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们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必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突破,任何学科、任何领域、任何行业都深处其中。时代的进步需要有前沿技术作引领,需要瞄准当前“卡脖子”的关键领域,着眼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前沿领域,勇于开拓、探索前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只有把握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机遇、迎来新挑战,这对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新的教育框架和模式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一系列问题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与变革趋势的自觉关切和积极回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抓住了机遇,那么以后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技术、最发达的产业将会在中国磅礴发展。面对如此重大的机遇,作为国家脊梁的高等教育义不容辞,应当勇于探索变革路径,积极回应时代问题。

因此,大学需要转变观念,打开围墙,主动融入社会。只有深度融入社会与科技发展前沿,大学才能始终成为社会发展引领者。通过打开“校门”,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与世界最优秀的学术机构建立国际联合研究平台,让学生在校内就接触最前沿的科技。通过小切口落实大规划,先行先试、破题示范,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特区、“两链”融合示范区和国际创新高地。加速推进“6352”工程,打造西部科技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6”是“政产学研用金”等六方面资源要素进入创新港,“3”是打造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丝路国际学院三个孵化器,“5”是完善政策、金融、服务、配套和交易等五种生态环境,“2”则是指建立起创投和交易两个平台。

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者,有责任也有能力运用智慧和知识发现,揭示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心怀“国之大者”意味着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甚至是超前于时代发展,站在国家角度思考问题,放在全局视野推动研究。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引领时代,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引擎中展现作为,在锚定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中解决“卡脖子”问题,造就真正服务国家的栋梁之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使命所在,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时刻铭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是高等学校永葆青春的家国情怀和推动事业发展前行的优良传统。只有心怀“国之大者”,始终不渝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才能为西部建设、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赓续传承西迁精神,才能真正为国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从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社会责任、道德公德等方面加强教育,让学生自觉养成尊德、立德、守德的行为规范。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因材施教、敬畏学生、敬畏未来。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任,学校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倾心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要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陪伴和激励学生向上而立,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学生“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

坚持立德树人要引导学生爱国爱民。爱国是国家、民族和个体的灵魂的核心所在,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不足以成大事;有了这份情怀,才能看清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才能明白自己的价值和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引导青年学生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坚持立德树人要引导学生锤炼品德。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脊梁,德才兼备“德”为先,优秀的品德是成就一生辉煌的基础。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西迁精神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青年学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坚持立德树人要引导学生勇于创新。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创新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创新的动力之源。要引导青年学子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搭建平台让他们更好地直接参与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直接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业中,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坚持立德树人要引导学生实学实干。只有厚植基础,才能厚积薄发。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当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还面临着基础研究和关键瓶颈,有很多难题还有待突破,应引导青年学生着力夯实基础,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发展核心技术提供后劲,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去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贡献国家。

要深化改革有力,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大学意识形态工作的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大学精神的培育、实践教育与行为规范的养成,都会对学生德育工作产生重要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创新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用师德育学德,用师风带学风,在大学形成涵养师德、立德树人的优良育人传统。

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西安交通大学将重视师德建设、胸怀天下、自觉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贯穿于办学始终。钟兆琳、张鸿、陈大燮等一批大师先贤用老一辈交大人的实际行动和西迁精神,以高远的志向、朴素的爱生之情和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诠释了“立德树人”。

西安交通大学不断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化用人方式,坚持“业绩为王”评价导向,破除“五唯”障碍,激发人员活力。实施“领军学者”“青年拔尖人才”“青年优秀人才”计划,发起丝绸之路青年学者研讨会,掀起有志青年投身西部创新创业的热潮。获批设立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将博士后工作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创新培养体制机制,将教师科研活动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强化组建大团队、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形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德才兼备的一流教师是知识殿堂的基石与栋梁。学校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位,以师德建设打造学术团队,以师德建设锻炼教师队伍,积极引导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大先生”。以“四有好老师”为导向,要求广大教师坚持“四个育人”的标准,以“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识育人、感情育人”,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即“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树起”科学知识灯塔,“引导”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同时,突出师德激励,设立“教学终身成就奖”,严格师德考核,形成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引导每一位教师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四个育人”已经成为教师立德树人的“行动准则”,成为用思想和灵魂与广大青年学子亦师亦友的“座右铭”。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我们要牢牢抓住时代机遇,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贡献智慧力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

原文刊载于2021年第11期《中国高等教育》

文字:王树国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