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0日,陕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并成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作为秦创原的重要窗口,西安交通大学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在加快实施科技成果转化“6352”工程,构建校地校企(院所)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和“秦创原”引擎,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
目前,西安交大“6352”工程进展情况如何?6月3日,记者采访了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
落实“两链”融合的重要举措
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始建于1999年6月,是西安交大从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股权管理、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服务机构。2001年,中心成为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全国6家高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21年,纳入科技部和教育部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
近年来,中心围绕四个层次定位,“服务学校产学研体系建设、服务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服务陕西、辐射全国”,着力打造一支以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对内深挖、对外开拓,逐步建设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技术转移机构。
王文介绍,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落实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西安交大提出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有利于创新创业的“6352”工程,形成高校推动有关工作的良好顶层设计。
什么是“6352”工程?就是致力于汇聚“政产学研用金”六种要素,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丝路国际学院三大孵化器,打造政策、金融、服务、配套、知识产权法务,构筑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五个生态环境,建成创业投资、成果交易两大支撑平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方面,西安交大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孵化器),主要以“四主体一联合”模式,与陕西省重要行业龙头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协作,在创新港建设联合研究院、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平台,共同致力于陕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解决“卡脖子”共性关键技术,助力陕西省重点企业做优做大做强。目前,已与秦川集团、陕西建工集团、陕西有色金属集团、陕西水务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以需求为导向、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正在建设。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方面,西安交大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孵化器),目标明确,挖成果、用成果和育成果统一,已全面梳理西安交大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拟将市场专业化团队筛选出成熟度高的项目优先向省内地市转化。截止目前,已完成省内成果转化近10项,千万级以上项目3项。配套校内改革和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学生不断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特别支持陕西10地市发展
特别是在支持陕西10地市科技发展方面,西安交大提出了“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的思路。
王文介绍,“6352”工程孵化器实体化运行,已建立科技成果超市及线上服务平台,梳理出2万余项科技成果项目库;开展“常态化路演+点对点精准匹配”,每月举行不少于两次路演活动;开展常态化省属大型国企和地市调研,目前已与商洛、汉中、咸阳、宝鸡、铜川、榆林及陕投、陕煤化、陕西地电、陕西水务、重装集团等建立常态化合作。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西安交大新增投入打造一支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和专业化科技经理人队伍,推动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及成果转化中的工程实践问题。目前,正在与陕西铜川、安康、汉中、商洛建设飞地创新中心(孵化器)。不久的将来,就会为陕西地方破解主导产业技术难题,助力培育新兴高技术产业。
针对性强的科技金融服务是成果转移转化不可或缺基本的条件,学校已经跟中国风投集团、陕投集团、陕西财经投资集团等金融机构初步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
“我们已把落实‘6352’工程,列入学校’十四五’发展的重中之重,探索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之路。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以交大积淀和不断新产生的原创性成果,一定能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王文说。
文章刊发于2021年6月8日《陕西科技报》08版
报道链接:http://szb.snkjb.com/sxkjb/20210608/html/page_07_content_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