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获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秉持自主创新理念,不断提升综合科研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数个研究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率先应用全磁导航气管插管技术
气管插管是一种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措施,传统气管插管方式操作者与患者呼吸道的近距离接触,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操作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部分危重症新冠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给操作者带来极大的感染风险。为了破解难题,吕毅教授研究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率先提出全磁导航气管插管技术。2020年7月,吕毅团队与麻醉科王强主任团队成功为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实施了全磁导航气管插管。
吕毅团队使用磁导航技术对模拟人顺利实施了气管插管,用时不到三分钟。
该技术摒弃了传统喉镜气管插管的固有模式,无需开放气道,无气道分泌物喷溅,减少医务人员与患者呼吸道的直接接触,大大降低感染风险,此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可推广普及到民众中。据吕毅介绍,他们还将研发全磁导航气管插管机器人,让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百姓健康服务。
研制具有生物识别特性的智能医药分析装备
针对精准医疗和新药源头创新技术不足的问题,贺浪冲教授课题组致力于发展“医药分析装备业”,以自主创新的细胞膜色谱技术为基础,与该校理工等学科交叉融合,研发出系列高端装备,以实现对复杂生物样品中目标药物的高效识别富集和快速含量测定,实时监测治疗药物的高通量,提高药品质量控制水平和临床使用安全性,构建起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性和独创性的“医药智能分析系统”。
据了解,目前该研究项目已首批入选琶洲实验室中心项目,成立“医药智能分析系统与装备研究中心”并加快仪器示范性转化应用研究。
首例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技术
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的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经典的融合内固定术使很多患者在术后面临活动不便的问题,让患者颈椎能够自由活动是脊柱外科需首要解决的难题。2020年底,贺西京教授团队利用研发的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技术,成功为一位63岁脊髓型颈椎病伴不完全瘫痪的患者实施了颈4椎体椎间盘切除手术,即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椎间盘复合体植入术。
据悉,该项手术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例下颈椎植入术,是在世界范围内最先采用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椎间盘复合体植入术疗法的一种全新植入术。这一创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为解决颈椎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后活动度丧失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开展孕期微营养素干预研究
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是国家卫生健康战略。孕期—婴幼儿期是全生命周期的关键窗口期。但孕期微营养素补充对子代健康的影响还缺乏一定的证据支持。针对此,公共卫生学院颜虹教授依托前期的整群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在贫困地区,历时15年,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出生队列,分别在婴幼儿期、学龄早期和青春期早期对子代健康从智力、体格、心理行为发育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首次证实了孕期微营养素干预对子代的长期健康效应。
该项研究已惠及陕西省多个贫困地区的2万余名孕妇及新生儿,目前在全国农村地区进行推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将此研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国经验”。
成功研发胚胎发育动态成像技术
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是一个复杂的、具有时空动态变化的过程,既往研究方法不能在细胞水平上观察胚胎发育的动态过程。第二临床医院小儿外科黄强副研究员与美国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研究的率先成功研发动物胚胎发育动态成像技术于2020年4月在《科学》刊登。团队利用生物工程学的手段通过设计了一个“腹窗”植入子宫,对从胚胎第9.5天到出生的子宫内小鼠胚胎进行了连续成像。
在小鼠胚胎发育的第15天(E15),黄强研究团队通过给小鼠安装的腹窗,清晰地观察到视网膜中的自噬体。
这种新技术有助于研究早期器官形成过程中不同干细胞的命运决定,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法为活体直接观察,较体外培养保真度更高,可以准确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科学问题,为胚胎研究打开了一扇“窗”。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人还在大器官移植技术、创新性医工结合技术、危重疑难疾病诊疗技术、CAR-T治疗实体肿瘤技术、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技术、严重脊柱侧弯手术矫形技术、寰枢椎手术治疗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创新进展。
原文刊发于2021年6月1日中国科学报
报道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6/458857.shtm?bsh_bid=561416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