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11日新华社发表记者周劼人、许祖华采写西安交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文章,该文章被《西安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现全文刊登。
西安交大钱学森实验班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2月11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在钱学森的母校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有一个以“钱学森”命名的实验班,正在以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教育思想为办学指导,试图通过践行钱学森的教育思想,来回答“钱学森之问”,探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西安交大从2007年开始在一年级本科新生中选拔各方面基础好的学生,组建钱学森实验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如今,钱学森实验班已招收5届学生,首届学生已于今年7月毕业。
“‘大成智慧学’是钱学森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钱学森认为,科学家不仅要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有哲学和人文艺术修养,创新需要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精神。”西安交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说。
“钱学森班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原有专业壁垒,将全部课程以钱学森现代科学体系中的11个部类划分,学生所学基本要涉及所有方面,培养模式上,实行的是六年学制:三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两年研究生教育。通识教育时不分专业、独立设班,单独授课。”西安交大副教务长邱捷介绍说。
提及这种跨学科教育带来的好处,钱学森班首届毕业生魏笠深有感触:“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从自身专业背景出发,去解决一个问题,而钱班的同学往往会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专业的知识。”
“在人文素养方面,学校为钱学森班开设了艺术思维与方法、艺术欣赏与创作等课程,我们希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逻辑思维,而且有形象思维、批判思维的内容在里面。”邱捷说。
为钱学森班教授艺术思维与方法课程的马西平老师说:“没有想到这些以理工科为主的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求知欲也很强。许多同学都觉得在艺术类课程和实践活动中,自己的兴趣、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像被唤醒了一般。”
虽然进入钱学森班的学生都是优秀的,但进了钱学森班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钱学森实验班实行严格的分流制度,一门课程不及格,或三门课程在70分以下,都将被分流到普通班。据了解,首届钱学森实验班学生入学时有65人,毕业时只剩下33人。
钱学森实验班在课程设计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采取开放式、启发式、小班讨论的课程教学方式,特别强调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授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韩省亮老师所教授的《理论力学》课是钱学森班同学非常喜欢的一门课。一次,韩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作业“,要求同学们不用胶水等辅助材料,用纸设计一座桥,架在间隔1米的两张课桌间,让模型车能顺利通过。最终,哪个组的纸桥越轻,这个组的得分就越高。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又翻书、又计算、又讨论、又试验。
“除了校园里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环节。”西安交大副校长程光旭说。
钱学森班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暑假,都必须自行联系工矿企业实习,回校后撰写实践报告,通过答辩才能取得学分。社会实践开阔了他们的学习视野,提高了思考问题与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合作。
2011年7月,钱学森实验班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实验班的一些“成果”也逐步显现。
“他们常常不经意间就成为团队的领袖。”西安交大副教务长邱捷说,在学生们参与的各类竞赛和毕业设计中,钱学森班的学生因为涉猎的知识系统多,往往眼界宽、学识广,看待、驾驭、决策问题更全面。
西安交大高教研究所的一项分析表明,“钱班”学生“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具体体现在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和文体评比上。截至2010年底,“钱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各级活动中获奖160多项,仅首届钱学森实验班学生就有28人受表彰82项,比例占入学人数的43%,占毕业人数的84.85%。
“钱学森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本身是一个缓慢、优雅和美妙的过程,不能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校园里能充满兴趣快乐地学习,身心都能健康成长,成为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郑南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