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是钱学森学长逝世两周年的日子。早7点,天蒙蒙亮,西安交通大学师生已集中在钱学森图书馆前,手捧菊花沉痛追思钱学森学长。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副校长卢天健、校长助理宫辉及党校办、学生处、校团委、各书院负责人,钱学森班全体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代表,以及自发前来的学生参加追思会,共同追念我国杰出贡献科学家、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学长。仪式由学生处处长徐文雄主持。
钱学森图书馆前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洁白的菊花在风中摇曳。国旗迎着朝阳升起后,交大师生肃立于四大发明广场,默哀三分钟,以最真诚的敬意缅怀钱学森学长。


西安交通大学师生沉痛追思钱学森学长
王建华书记发表讲话。他说,钱学森学长对培育自己成才的母校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1947年,他赴美深造后第一次回国探亲,专程为母校师生作学术报告,把工程控制这一崭新的领域介绍给大家,共同展望最前沿的世界科技发展。1955年10月,他从美国胜利归来,立即回到交大母校看望老师和同学,亲身体验新中国给学校带来的巨大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国家决定交通大学西迁,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战略布局,支援大西北,钱学森学长表示坚决支持。他给彭康老校长写信说:“自己的最高愿望是尽快到西安参观母校新址”。1959年9月,他兴致勃勃地来到从汉唐古都拔地而起的交大新校园,详尽考察母校工作,给扎根黄土地艰苦创业的师生员工以莫大鼓舞。2001年12月11日,在学校深入开展“211”和“985”工程建设之际,九十高龄的钱学森学长为母校题写感人至深的寄语:“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全体师生要继承和发扬母校优良传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在二十一世纪,努力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殷殷期盼蕴含无限深情,全校上下将永远铭记在心,并为之不懈奋斗。
长期以来,钱学森的名字与西安交通大学紧密相连。1995年,中央宣传部批准我校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学长亲笔题写馆名,成为学校世纪之交最具影响的事件之一,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教职员工和海内外学子。钱学森图书馆以及馆内专设的钱学森业绩展室,对新时期交大优良校风学风的进一步形成,对年轻一代交大人的激励、濡染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按照钱学森学长大成智慧学的教育思想,学校开设了钱学森实验班。2011年,《冯•卡门传》《钱学森年谱》等两部重要著作在西安交通大学编辑出版发行,《钱学森学术手稿》及电影《钱学森》在学校的积极推动与大力支持下,即将问世发行。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作为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积累,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他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作为交大杰出校友,钱学森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代交大人。钱老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的爱国情怀,谋在前瞻、行在创新的科学品质,人才为重、兴才为责的时代担当,人生有限、求索无限的孜孜追求,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高风亮节,在华夏儿女心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他是所有交大人的光荣与自豪,更是所有交大人学习的楷模。
学生代表、钱学森02班李俊杰同学发言说,仰大师之学,慕大师之德,在钱学森学长归去的两年里,我们对钱老的思念愈加浓烈,对钱老的爱戴愈加深切。我们在心里默默地念到,钱学森学长请放心,共和国之旗帜会从我们手中接过,钱学森学长之精神丰碑定当永存。他呼吁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一起出发,继承钱老遗志,做国之栋梁,我们的事业在中国,我们的成就在中国,我们唯一的归宿就在中国;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一起出发,怀揣着梦想和那份对祖国的眷顾,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为百姓幸福和国家强盛而鞠躬尽瘁。追思钱学森学长,丰碑永存。”
《思念曲》再次回荡于庄严肃穆的四大发明广场,西安交大教职工代表和钱学森班学生代表向钱学森头像献上花篮,校领导和学生代表们依次献上菊花,同时也献上了对钱学森学长深深的思念。
“曾经看过钱老的电视访谈录,我感动于钱老浓烈的爱国之情和强大的内心力量,他深深地影响着我以后的人生选择。”工程与结构分析91班的小号手胡晨说。在同学们自制的纪念板上,写满了交大学子对钱老的追念:“钱学森爷爷,我们会以你为榜样”、“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两弹一星携伟绩,千秋碧落耀星芒”、“沿着钱学森学长走过的道路前进”、“继承钱老遗志,勇攀科学高峰”等寥寥话语抒发着交大人无比的思念。
7点35分,追思会结束。此时,旭日东升于地平线之上,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在晨读的同学们此时也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