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1896年,正值民族危亡之际,为兴学强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创建南洋公学。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南洋泱泱,中华之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学。
1937年,交大开始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开设材料、设计、机械、电气、物理、化学、社会经济、实业经济、交通、管理、会计、统计等多个研究组。
1937年至1949年,战火不断,交大校舍曾被日寇强占,不得不多方设法在上海法租界、重庆等地办学,维持上课。好学善思、艰苦奋斗的精神从那时起就已深深烙进交大人的身体里。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西安。1956年,交大师生们义无反顾踏上了西迁的列车。汽笛嗡鸣,他们攥紧手中的车票,眼看从黄浦江畔开往渭河之滨的列车蜿蜒曲长,却更坚定了拳拳报国之心。
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无风三尺土,有雨满街泥”,当时的咸宁路仅仅是一条跑大车的土路。原本荒凉的黄土地、寂寥的长安城,在交大师生到来后,逐渐焕发出科学与人文的光彩。梧桐树一棵棵种下,校舍一栋栋建起,读书声朗朗传彻整个校园。交大师生治学求索,扎下了深深的西部根。
1961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据当时进入交大学习的吴裕远回忆,开学典礼是在草棚大礼堂举行,吃的是杂粮、宿舍里没有暖气、冬天室内毛巾要结冰。每天清晨或傍晚,彭康校长都要在全校转一圈,尤其是学生食堂和实验室,关心学生的生活。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求知欲望,都在此培养。交大这片沃土,培育了千千万万个杰出人才。
1977年,高考恢复,这批学生来到交大入学时,已是1978年春节后,正是桃李花开烂漫时。“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交大的办学特色。当时入学的学生表示,在上课和自习课之余,还有很多丰富的课余活动——书画展、朗诵会、舞会、划船、篮球赛等,他们和校园路边的梧桐樱花一起经历春秋冬夏,一起见证交大的成长。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学校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随后入选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项目。
199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1999年9月,西安交大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九所大学之一。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2019年9月7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办了第一次开学典礼,刷新了高等教育建设史的新记录,创造了“改革速度”和“交大奇迹”。夜晚的涵英楼灯火璀璨,如交大师生浩浩为世界之光。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祝愿他们身体安康、家庭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如今,创新港专列运营,再次带领交大师生向西向远方,如同当年的西迁列车承载了一路芳华和革命人的心血。
西迁人始终在路上,西迁人永远把歌儿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