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来到西安交大进行工作调研,他寄语学校大力做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希望这所百年名校发展得更好,并勉励交大师生牢记立德树人,立德成才,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在西安交大教师群体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电气学院党委书记别朝红教授认为“十分提气”,她说,校庆刚过,学校又迎来刘云山书记来校调研,这是党和国家对交大的肯定、支持和鼓励。西迁精神是交大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内化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引领。立德树人是教师的职责与义务,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正处在攻坚爬坡阶段,刘云山书记的到来让交大人倍受鼓舞”,人居学院党委副书记冯大鹏说,教书育人,以德为首。今天的交大人传承创新“西迁精神”,在全校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四面旗帜,将立德树人和立德成才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弘扬交大正能量。
当天,刘云山在崇实书院还亲切接见了廖红建、程诚、罗冬、马春蕊四位老师。人居学院廖红建教授是崇实书院首批学业辅导老师之一,曾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学业导师,她告诉记者,见到云山书记自己非常激动,他对教师的鼓励自己将铭记于心。作为党员,自己在教学科研中,要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始终要把立德树人、立德成才贯穿教书育人过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使学生积极向上、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曾获2016“十大学术新人”的人文学院程诚老师对刘云山书记此次交大行感受颇深。“在我看来,这是对交大人、西迁人、西迁精神的高度肯定,并体现了云山书记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待。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强烈。如何教书育人,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将是我们青年教师认真思考、不断践行的事业。”
罗冬老师是土木51班班主任,也是崇实书院的学业导师,这是她第一年承担班主任的工作。教师于自己而言,除了职业,更是一种兴趣,“我喜欢和同学们呆在一起,和他们聊天,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自我的提升对师生来说是相互的。”对于云山书记的期待,罗冬作了深入的思考,她说,西安交大的定位是要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将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所以对学生的引导,除了注重专业的知识结构,还要注意他们领导能力的培养。
担任学业导师和崇实书院材料54班班主任的马春蕊老师表示,落实刘云山书记的要求和期待,自己更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学校正在为建设一流大学蓄力奋斗,每一个交大人都应无愧于时代,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
“刘云山同志来到学校与师生对话交流,这传递了中央领导同志对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切与勉励,对交大西迁精神的高度肯定,对广大青年学生立德成才的殷切希望。对我们来说,既是鼓舞,更是鞭策。”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燕连福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冬芳教授认为,刘云山同志来校调研,这将促进交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的主体意识必不可少。有了主体意识,教师就有了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主体意识,教师就会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并主动帮助学生思想水平不断提升。
“以交大优良校风化人,做学生的陪伴者、引领者、知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刘占虎说,交大的优良校风即是我们“立德”的宝贵资源和“树人”的重要载体。弘扬天地交而万物通的博达精神,鼓励着大家精勤求学、果毅力行,在教学相长中立德树人。
“作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教师,越发感到自身所承担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樊晓燕认为,我们每天面对的是90后大学生群体,既有思想活跃、关心国家、敢于表达的一面,又有观念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的特征。这对于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的理论素养和问题意识两者缺一不可。
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魏君香在三周前刚刚入职,她对自己有幸见证交大的大事连连感到骄傲:“提气!令人振奋!”她非常认同师德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教师为人师表,更应该为人典范,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修养,时刻注重言传身教。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的魏君香虽然来到交大时间不长,但她深深感受到学校优良的育人传统,她有信心为学校发展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记者见到机械学院王诗彬老师时,他正在参加教发中心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他认为,刘云山书记到访和双甲子校庆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校要借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东风,用交大传统作结实的风帆,团结所有交大人驾驶航船,在未来的广阔海洋中不断壮大发展。
来自数学学院的新讲师马跃认为,现在是学校发展的黄金时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也带来更大的责任。谈到“立德树人”,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张惠丽表示,自己将以导师徐寅峰教授为榜样,以德育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这位年轻的教师给自己定下目标,在课堂上引进新技术,结合新趋势,将教学课堂与科研发展紧密联系,为母校科研教学发展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