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廿年风云变迁的西安交通大学,扎根西部60年,以无私奉献的“西迁精神”,在西部种下高等教育的一棵参天大树。2016年,在西安交大迎来双甲子校庆年之际,中国这所西部百年名校也开启了迈向“双一流”的建设征程。
今日西安交大人在西迁精神的感召下,焕发出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只争朝夕,大干快上,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全力推进中国西部创新港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建设,以“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家国情怀,将大学的建设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中。
向西,向西,再向西,永远的家国情怀
在西迁精神引领下,西安交大人正在干以下两件大事。首先,成立“一带一路”上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2015年1月22日,在首届“丝绸之路学术带高端论坛”上,西安交大向海内外高校发出了创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倡议。5月22日,联盟在西安正式成立,并发布了《西安宣言》。截至目前,共有来自五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4所高校加入联盟。
联盟成立以来,西安交大在丝路联盟框架下与盟校积极开展实质性合作。2016年2月,依托“丝路大学联盟”的平台,西安交大国际教育学院组团访问俄罗斯、拉脱维亚、格鲁吉亚等丝路国家盟校,推进大学联盟院校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合作项目。4月8日,在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校庆日,西安交大召开“世界知名大学校长峰会”,探讨高等教育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网络化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等热点问题。随后学校将主持召开首届“丝路大学联盟”常务理事会,讨论审议联盟章程,发布《丝路大学联盟西安共识》,届时将有近120所中外大学校长参会。此前,西安交大还将联合西安市政府举办世界知名大学西安博览会,预计将有10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参会。
目前,西安交大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框架下,全面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与西安高新区正在合作筹建“丝路学院”,为陕西省陕煤集团、延长集团等大型企业境外拓展培养急需的实用人才。在智库建设方面,进一步推动西安交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创新中心”、“欧亚经济论坛研究院”建设,并整合相关研究力量,组织申报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
其次是打造“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以下简称“创新港”)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是陕西省和西安交大落实“一带一路”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
创新港由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省西咸新区联合建设,选址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建设用地规模约4376亩,整合科研、教育、转孵化、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建设工、理、医、社科四大方向23个研究院,打造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交大样板、新型城镇化的西咸示范和科技创新的国家级示范区。创新港将现代田园城市理念与国际著名高校“学镇”形态相结合,建设“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体、技术与服务的结合体、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体,成为我国智慧学镇的典范。
创新港瞄准能源革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大数据、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重要科学领域为主攻方向,构建学科建设组织架构,建设若干科学院和一批研究中心,主动探索现代大学发展的新形态,开辟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新道路,丰富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内涵,助推西安交通大学走在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前列。
目前,创新港正处于“交大速度”全面推进中,各个项目开启“同步启动、全面建设”模式,全面开展科研教学板块、首发转孵化平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将西迁精神融入大学改革发展
“每天保证在管理岗位工作八小时以上”,“坚持开展谈心谈话制度”,“反对消极埋怨情绪和‘等靠要’思想”等,这些是西安交大领导班子弘扬西迁精神、率先垂范、从严从实、推动改革发展的真实写照。领导班子以上率下,全校上下形成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创业氛围,催发师生大干、实干、苦干的精神,使百年西安交大进入“奔跑”模式,学校将“任务清单”化为“成绩台账”,紧锣密鼓地制定深化综合改革方案。
如今,西安交大勇立向西开放最前沿,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交大人特有的西迁精神,始终不渝将大学未来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中,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交大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干劲只争朝夕,开始了西安交大历史上的第二次创业: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探索21世纪世界一流大学新模式,同时大力推进丝路大学联盟框架下的实质性合作,打造“一带一路”上的世界高等教育“朋友圈”。
站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上,西安交大勇立向西而行国际化战略发展的潮头,2015年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大学“丝路精神”,倡导成立了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现在,西安交大正积极打造一个丝绸之路联盟框架下的“中国丝谷”,促进丝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发展与文化交融。
作为西部创新的“排头兵”,西安交大凝心聚气、奋发有为、锐意创新,正迈入实现百年梦想的跨越式发展新征程,积极探索21世纪一流大学的新模式。2015年学校启动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要在大西北创造未来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创新实体,打造一个最具典范的“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智慧学镇”,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创新源泉。交大人满怀在祖国西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定信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豪情,开拓前行。
西安交大领导班子尽职带头,将专题教育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切切实实谋划了几件大事、要事,把师生员工的精力和干劲凝聚到学校建设中来,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今,在交大师生中“711工作模式”广为流传,所谓“711工作模式”,就是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将蕴含内心的西迁精神内化为一种力量,那就是每一个交大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一种为交大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因为交大人深知:西安交大地处西部,比中国任何一所高校都期待通过“双一流”建设,在祖国西部率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交大人这样的决心和精神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力量源泉,那就是西安交大所特有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作为中国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交大人奉献报国、开拓创新的永恒精神财富,是交大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今天,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如是说。
扎根西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西安交大“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深度融入了西迁精神的思想内涵,始终坚持国家的发展目标就是西安交大的责任担当的原则,扎根西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西迁精神是交大人奉献报国、开拓创新的永恒精神财富,是交大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今天,交大人将西迁精神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事业中去,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强调说:“我们要把西迁精神所蕴含的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内化为交大师生自强不息、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西安交大将弘扬西迁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以西迁精神不断夯实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校风、教风、学风,融入师德、医德等职业道德建设中。
西安交大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紧密结合西迁精神,号召全校广大教师和党员干部要把爱国爱校、胸怀大局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把无私奉献、勇挑重担的创业精神传承下去,把尽职敬业、艰苦奋斗的务实精神传承下去,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和党员干部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用实干实现自身价值,用实干助力学校发展,争做改革创新的拓荒牛、无私奉献的孺子牛、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西安交大将建设“四有”教师与弘扬西迁精神紧密结合,不断引导教师牢记“四有”标准,用高尚师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西安交大将弘扬西迁精神与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相结合,学校在第12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全校要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旗帜。要热爱祖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融入集体,深刻理解集体的伟大价值,在集体中获取前进的力量;勇于担当,树立在继承前人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担当社会责任,解决困难问题;乐观向上,用包容的心态、乐观的心情来感悟人性光辉,激励前行意志。
不忘初心,培养一流人才
西迁精神是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也是交大发展和西部建设不竭的精神动力。虽然跨越沧桑巨变的三个世纪,经历近120年的发展,但今天的西安交大依然不忘初心,将培养造就第一流人才始终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目标。
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的马知恩被分配到西安交大任教,三尺讲坛他整整站了62年。如今的马知恩教授已是一位耄耋老人,但他仍然坚守在西安交通大学的三尺讲坛上,银发苍苍、精神矍铄。他常说:“上讲台就像演员演出,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动心。”
周惠久、谢友柏、汪应洛、屈梁生、卢秉恒、蒋庄德6人都是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科中产生的院士。回忆起与老师交往的细节,蒋庄德至今历历在目,与屈梁生先生深夜讨论、与卢秉恒院士在车间同甘共苦……其中让蒋庄德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站讲台可谓是“要求很高”:正式上课前必须试讲,被老师们挑了一堆毛病后至少改个两三遍。这些砥砺磨炼和耳濡目染,将求真求实、淡泊名利的传统学者精神,彻彻底底地“种”到了蒋庄德身上。个人价值唯有在团队支持下才能得以升华,这是蒋庄德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他总是感恩于前辈和学校对起步阶段的自己所给予的支持,而现在,他也像自己的前辈一样支持自己的学生——“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何雅玲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前沿”和“启发”是她讲课的关键词。虽然很多课程已开设多次,但每次讲课前她都会修改讲稿或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纳入之前讲课的心得体会,同时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及时地将该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心得融入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她对每节课、甚至每分钟要讲的内容都烂熟于心,注重用启发式教学,恰当地引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文铨创建的西安交大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团队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他培养出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已经指导101名研究生获得学位。他的毕业生大部分在国内有关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许多已经成为校、系领导或者学术带头人。陶文铨的弟子还发起捐赠设立了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奖励母校能源动力学科优秀教师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饮水思源,这正是陶文铨乐意看到的。如今,一头银发、风度翩翩的陶文铨,依旧在为学科的未来发展奔波牵线。经陶文铨和同事及校友的联系、规划、建议,西安交通大学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签署了联合建立热流科学工程实验室的国际合作项目计划,目前正在紧张地实施进行中。
还有很多这样的交大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潜心科研,为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西迁精神,砥砺后人不断前行。
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伟大的西迁精神是交大人永恒的精神财富,她与老交大传统、“钱学森道路”共同构成西安交大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内涵,经60年风雨历程,成为感动人心、激励人心、鼓舞人心的嘹亮号角。在西迁的洪流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西迁精神的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迪,西迁精神之于中国大学精神永不过时。西迁精神不仅是新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高等教育战线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转变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2006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讲话中说:交通大学的西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和战略布局调整的成功范例。正是交大的西迁,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没有一所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也正是交大广大师生员工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才使西安交大得以发展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教育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
第二,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了经验。秉承老交大百年积淀的“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育人传统,西安交大扎根西部60年来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2+4+X”三段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以“2+4+X”、书院制、工程坊、体育精神为核心,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四步曲”,保障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型教育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
西安交大对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由来已久,从1985年开始坚持少年班教育,与中国科技大学一起成为目前全国仅存的两所拥有少年班教育的大学,在此基础上,西安交大形成了工科、理科、医学等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三,为国家和西部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迁校60年来,西安交大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为使命,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良好的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西安交大不仅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为祖国西部大开发不断输送骨干力量。
西迁也成为西安交大大规模培养人才的崭新开端,为祖国西部建设培养了大批英才。1960年,首次冠以西安交通大学校名毕业的学生达1400余人,为建校64年历史上最多的一年。迁校后至“文革”前,学校向国家输送了近万名毕业生,超过迁校前60多年毕业生的总和。自1959年正式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以来,学校已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奉献西部建设发展的毕业生达10万之众,培养的近30位院士有近一半在陕西工作。
为依托百年名校师资优势和教育理念“传帮带”培养更多名师,西安交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方面开展大量教学帮扶活动,使逾万名西部高校教师从中受益。2015年,西安交大还联合20余所西北高校,成立“西北地区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打造西北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深度交流、融合发展、资源共享的大平台,为西部高等教育师资建设发挥引领和辐射示范作用。
第五,西迁精神丰富了中国大学的精神内涵。西安交大在扎根西部办学60载岁月里,传承优良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践行弘扬“延安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西迁精神,形成西安交大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文化气质,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
2006年,周济在交通大学迁校5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表示:“这种西迁精神是新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不仅是西安交大的精神财富,更是全国教育战线的精神财富。”周济认为,西迁精神是老一代交大人在坚持国家利益与学校自身发展相统一的方向下,不断取得学校各项事业成功的经验总结,是交通大学在办学过程和教育实践中不断推进自身建设和走向成熟的经验总结,是一代又一代交大人,艰苦创业成就了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成功典范的伟大实践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文章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604/t20160411_29603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