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共有教师22人,其中党员11人。近年来社会学系积极吸引优秀海内外青年教师加盟,形成了背景多元、老中青搭配的教师队伍。针对这种现状,社会学系党支部老教师主动关心青年教师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构建了和谐温暖的教学科研环境,支部工作极大凝聚了教职工的力量,有力促进了中心工作的开展。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小力参加社会学系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
支部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了系列支部活动。每周三的学术工作坊由主讲教师汇报工作进展,探讨论文思路和研究成果,与会的教师就论文和分析中可能存在的瑕疵质疑辩驳、交相问难。童梅老师回忆说她的一篇文章在支部活动中受到了来自党员的各种提问,一开始非常突然,自己冷静下来以后认真思考那些提问,发现问题对文章进行了很好的提升和弥补。经过不断打磨那篇文章最终得以顺利发表。针对新进教师海外背景人数较多的现状,党支部在开展活动时,经常邀请海归学者一起参加,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研讨,为本土学者和海归学者增进了解、和谐共处搭建了平台。学校新讲师制度实施以后,年轻教师的科研压力增大,在进行教师教学工作安排时,支部协调老教师承担更多教学工作量,给青年教师腾出更多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社会学系支部对教师生活实行“五必访”:教师婚丧嫁娶必到必访,有思想问题必到必访,遭遇生活困难必到必访,生病住院必到必访,产生家庭纠纷必到必访。支部对遇到困难的教师组织集体慰问,让群众感觉到党组织的温暖。朱晓文老师是一名从海外归来的青年教师,曾长期在美国学习和生活。有一次,朱老师在去学校上课的路上不慎摔伤,因骨折住院不能上课而伤心落泪。得知这种情况,支部书记赵文龙老师安慰她安心养病,与系副主任张顺老师及时沟通,很快形成决定,朱老师的课程由系里的其他几位老师代为完成。在她住院期间,党支部和党员还前去医院探望。朱老师痊愈后把来自支部的关怀称作“中国式温暖”。青年教师杨江华刚入职时遇到家庭重大变故,自己也在路途中摔伤。得知此事后,支部迅速为杨江华老师筹集一笔捐款汇到他的老家。杨江华老师在处理完家事返回学校工作后表示:“还未正式开始工作就感受到了来自支部的关怀,让我非常感动”。
社会学系党支部从多元化的教师背景出发,开展一系列暖人心,聚人气的支部活动,增强了支部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构建了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对于提升各项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