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校史故事365】125 西迁故事——迁校初时的记忆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5-08-10 10:53 浏览量:

最迫切的任务

1956年8月10日在上海徐家汇车站,我们第一批大规模迁来西安的师生员工乘上开往西安的专列,冒着酷暑乘了两天的车抵达了西安。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解决如何开学的问题。教学和行政用房仅有中心楼和行政楼。而且虽然外壳完工了,内装修还没有完成。加上暑假前,因为上海流行性感冒大流行,1955~1956学年第二学期的期考被迫暂停。到西安后第一件教学工作就是给二年级同学安排补考事宜。教研室办公室没有地方,当时校长、教务长等负责同志都把自己的办公室先腾出来,让基础课的几个教研室先使用,以便做好各门课程的补考准备工作。出考题,印试卷,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总算将各门课程的考试进行完毕。各教研室分别进行判卷、评分。接着又开始了做新学期教学的准备工作。尽管当时的工作条件还很不正常,但是各教研室同志们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老交大的传统丝毫没有削弱,教学工作和在上海时相比没有打任何折扣。随着各部门不断努力工作,各种条件逐步完善,教学、科研工作也日趋正常,教学秩序也恢复到上海时的水平,生活上的困难相应逐步克服,一切走上正轨。我们也迎来了1957年的元旦、春节。当时大家都能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同心同德地圆满完成第一步的迁校工作,应当说是因为大家相信党中央的决策,能够服从国家的大局

难忘的草棚大礼堂

随着西迁,学生日渐增多,教职员工陆续迁来,要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根本没有地方,因大礼堂迟迟盖不起来,为了解决开大会的困难,总务部门请来了南方的能工巧匠,在现1400大教室的位置,用竹子盖起了一座临时大礼堂,这个大礼堂跨度很大,能容纳5000多人开会。竹编的大礼堂可以遮风避雨,但是冬冷夏热。地下是砖、泥、沙混合地面,没有正规的椅子,只有一条条很长很长的长板凳,一条凳上可以坐七、八个人。这个礼堂虽然很简陋,但解决了不少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开师生员工大会、文艺演出、放电影、开音乐会等,都在这里进行。记得中央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杨秉荪同志来学校为大家演出,就是在这个竹棚礼堂里进行的;他演奏了一首《云雀》,博得了师生员工及家属、孩子们的狂热鼓掌。这个竹棚礼堂沿用了好多年,直到基建要用地才拆掉。以后开会就改成以行政楼402会议室为中心会场,将广播喇叭接到中心楼8个大教室,只能间接收听,而不能面对面地开会了

注① 节选自杨延箎《迁校的回忆》,原载于祝玉琴主编《交通大学西迁回忆录》,西安交大出版社2001年出版。

注② 节选自章静《难忘的记忆——迁校初期的二三事》,原载于祝玉琴主编《,交通大学西迁回忆录》西安交大出版社2001年出版。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今日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