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在西安交大举行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5-12-20 21:48 浏览量:

 

12月19日下午,正值西安交大少年班成立30周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在西安交大科学馆207举行。与会人员围绕怎样认识拔尖创新人才、怎样进行拔尖人才选拔、怎样形成适合拔尖人才发展的环境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蒋一、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伍新春以及西安交大少年班毕业校友代表。

思想的共鸣: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建立拔尖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西安交大历来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1985年创办少年班,2007年创办钱学森实验班、侯宗濂医学实验班,2009年加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试验班并开办了数学试验班、物理试验班。在论坛上,西安交大拔尖人才培养办公室副主任杨森以《西安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西安交大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他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所以艰难,一方面是由于在目标导向上过分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心理、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在选拔和评价中,“公平”扼杀“质量”,“偏才”“怪才”难成长。此外,也由于教育制度不合理:基础教育紧、高等教育松。杨森还分享了他在西安交大计划实施的经验与体会,即:以学生为本、切忌拔苗助长、强调学生培养中的“自我教育”。

西安交大招生办公室主任訾艳阳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选拔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为题,通过回顾西安交大少年班30年来招生与培养的历程,结合少年班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报考人群的设定条件,从教育测量学的视角,简述“两阶段六模块”的综合评价录取体系设计、形式创新与实践经验。他认为,创新拔尖人才应该是那些充满信心、富有激情地去创造世界上没有的、对人类发展有益的东西的人。少年班选拔测试模式的理想结果是建立可靠的“伯乐”体系,慧眼识金,科学选材,招收到一流的学生;让考生感受到测试的快乐,激发潜能,发现不足,启迪未来。

与西安交大一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直以来也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蒋一副书记以《中国科大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结合中国科大办学定位、特点和发展历程,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后中科大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重点围绕少年班的试点和改革、本科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各类科技英才班的办学模式探索等举措,介绍了学校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做法和成效。他认为,中国科大的人才培养重视数理基础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勇于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尊重教学规律,形成了严谨、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经常思考的问题:怎样真正形成适合拔尖人才成长的环境,让人才自然的长出来;随着高考改革的变化,怎样与中学生英才计划有效衔接,选拔到真正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怎样改善现有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使之真正为“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提供有效支持;拔尖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期跟踪和评价体系仍需完善。

国家的希望: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高等院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年风靡一时的少年班一路走来,目前仅剩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所学校还在坚持,社会各界将关注点频频聚焦少年班,少年班的培养模式屡屡引发热议。

伍新春主任以《当高智力遇上批判性》为题,从对智力认识的演变及其教育启示、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科学看待高校的创新与创业三个方面介绍了他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他认为,当人才具有高的智力却缺乏对他人的批判性就容易盲从,缺乏对自己批判性就容易盲动;当高智力人才具有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批判他人以破旧,批判自己以立新。

大学的学生源自高中,怎样在高中阶段进行大学真正需要的人才的培养呢?江苏省苏州中学原校长、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张昕以《以大学境界办学术高中》为题,讲述了苏州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张昕回忆了苏州中学与中科大、西安交大的合作历程,并指出,高中不仅要研究高考,更要研究大学,高中应当渗透大学精神。少年班合作模式带给了苏州中学观念、课程、教学、学习、教研、评价、管理七大革命。现在与西安交大的少年班合作培养模式,相比以前与中科大的合作模式,对于苏州中学高中段教育所带来的本质性变革要更为显著。而这些变革,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而言,都是很有价值的。不管怎样,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既要重知识、重技能、重方法,更要重兴趣、重思想、重价值观。

曾经是少年:以切身经历讲述少年班的故事

曾经切身经历过少年班培养模式的人是怎样看待当时与现在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现在的他们怎样看待创新?又有着怎样的生活?四名西安交大的校友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西安交大少年班89级校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陈曦教授以《智慧与创新》为题,介绍了自己从超常教育一路走来的感悟与体会。他认为,应当为少年班创立单独的培养机制,从管理系统、教育制度上入手,真正发挥少年班学生智商方面的优势。同时,少年班学生的创新依旧需要导师的培养,应当为这些孩子配备专业导师给予专门指导。陈曦教授对于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当进一步提升少年班学生的年龄优势,降低少年班招生的年龄门槛;应将少年班单独编班,开一些跨专业的基础课。在管理体制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少年班孩子的个性特点;进一步增强少年班学生的国际化,以连续的形式比如让学生在国外完整地学习一学期,请国外的专家团队来交大针对少年班学生做长时间的讲习班等等。

西安交大少年班90级校友、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陈良怡教授以《“剩者为王”——普通人的坚持和努力》为题,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他希望学弟学妹们勇于尝试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在找到自己的方式后坚持下去,跟随自己的兴趣。最后,他希望少年班的同学注重自身情商的培养,学会与人交流合作。西安交大少年班85级校友、济钢集团总公司自动化部首席工程师付春钢以《知错然后能改——创新源于对问题本质的透彻理解》为题,围绕学习、实践、毅力、思考的习惯等几个方面,以企业中的具体事例讲述了技术人员如何在企业发挥作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西安交大少年班86级校友、Illumina大中华区总经理赵瑞林以《人才的可塑性》为题,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介绍了自己毕业以后的学习状况、科研状况和工作状况,提醒学弟学妹们要重视寻找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文字:通讯社 李 洁
图片:郭小龙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