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校友之声>正文
校友之声

【捐赠故事】拳拳爱校情 浓浓敬师恩

——记名师传记出版基金发起者阎淼校友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7-05-09 11:24 浏览量:

暮春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又是一年校庆时节,樱花烂漫,青葱的校园中迎来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学子及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人声熙攘,这一切构成了校园春的活力。与此同时,学校主楼宣怀厅里,西安交大名师传记出版基金签约暨《孙国基传》撰写启动仪式正在举行,借此机会,我们也如约走近了此次基金的发起人及主要捐赠人——1978级校友阎淼。

交谈虽短,校友情深,此番访谈,更让我们对这位言辞朴实却真诚的校友更心生敬佩之情,感于其对母校的拳拳真情、对师恩的浓浓敬意、对传承交大精神的殷殷期盼。

一纸通知书,成为交大人

1978年9月的一个下午,宝鸡电力机车段检修车间里,大家因为一封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欢欣鼓舞。24岁的阎淼正式被交大无线电系自动控制专业录取了,全班组的师傅们纷纷祝贺,更有女同志喜极而泣激动地相拥在一起。那一纸录取通知书不仅使阎淼由工人的岗位转向了交大的学生,更为其开辟了充满希望的前景。出生在书香世家的阎淼,父亲曾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小学三年级的他便对西安交大心生向往,“那是大姐和二哥考入的大学,那是知识的殿堂”。然而,时代的巨变,阎淼并未像哥哥姐姐一样顺利考上大学,1971年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陕南当学兵,修建襄渝铁路。8年的工人生涯,磨砺了他坚韧的品格,也让他内心更加渴望读书,向往大学。

终于,这晚到的通知书为阎淼敲开了通往理想的大门。1982年毕业后阎淼留校在计算机控制教研室任教,1986年起先后担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技术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西安交通大学凯特计算技术公司(后成为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旗下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

从进入交大,到离开交大,在这片沃土上成长14年的阎淼,收获了自己的学业、事业和家庭,也深深感受到了交大校训中“精勤、敦笃、果毅、忠恕”的精神血脉。这些传统与精神,在一代代的交大学子身上传承和延续。如今回到母校,作为一个传承者和捐赠者,他将这样的精神文脉继续传递,让生生不息的交大精神薪火相传。

孔雀东南飞,开创“新宏业”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以后,全国形成了下海经商潮流,沿海地区的城市也抓住机会促发展。广东省中山市高新区不远千里来到交大寻觅人才,求贤如渴,甚至愿意调整当时人才流动的部分限制条件,只求孔雀东南飞。当时的阎淼已经是学校的副教授,担任副处级干部,拥有稳定的生活和令人钦羡的工作,但在时代潮流的召唤中,他做出了一个令众人惊异的抉择:决定全家举迁广东中山,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正是在中山,他逐渐完成了从象牙塔里的学者到实业企业家的转变,创立了中山市新宏业自动化工业有限公司,几个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在自动化包装设备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值得一提的是,阎淼校友的妻子、同样曾在交大外语系任教的杨慧高女士在中山市某国企担任高层管理者。夫妇双方在这里施展拳脚,发挥才能,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创业绝非坦途。1998年企业创办初期,人手短缺,资源稀少,团队只有阎淼和几位同事,商业资源和市场机会都极为有限。为拜访客户,他和同事二人骑车50多公里,广东炎炎夏日,阳光毒辣,返程回到公司时二人双臂早已因暴晒而脱皮了。加之初期公司定位和发展方向的不明晰,可谓步步艰辛。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阎淼和新宏业终于等来了一次重要机会,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战”。

2001年,国内某大型果冻企业率先采用了当时国外流行的带嘴软包装。当时我国自动装嘴封口机仍依赖进口,许多软包装厂家和食品企业采用的仍是简易手动封口机加装塑料嘴。该企业希望购进10余台自动装嘴封口机,主要进口国日本的设备每台要价140万元,且供货周期长。因以前合作中,阎淼及其团队扎实的科研实力,也因阎淼曾在交大任教任职的经历,客户将研制开发这套设备的工作交给了新宏业。这项工作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双方都面临着巨大的生产成本风险。可喜的是,从研发到生产,短短8个月的时间,阎淼寥寥数人的科研团队不分昼夜,成功生产出了达到进口设备水平的机器。这一战“新宏业”以30万元的绝对价格优势,向客户输出了11台性能优良的软包装袋自动装嘴封口机。从此,中国在该领域再也无须进口德国或日本的设备,该设备也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正是这一战,让阎淼和他的团队找到了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司在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不断创新,一批批自动化包装设备应运而生,为客户量身定做,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出口辐射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宏业”在阎淼及其经营团队带领下,获得诸多殊荣,各类省市科技进步奖,国家级和省市专项计划多项,拥有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多项。

阎淼说到,“不仅仅交大的精神影响了我,交大本身也为在创业期的我带来了许多市场机会和商业机会,我的学习离不开交大,我的创业同样也离不开交大。”

捐资百万元,回校报师恩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如今的阎淼,开始渐渐从事业的疆场上退出。他想,应该是为母校尽一点心意的时候了。当他把捐赠100万元给交大教育基金的想法告诉太太杨慧高校友时,得到了太太的充分支持,同时担任交大校史研究中心主任的同学赵大良也成为共同发起人,并提出了设立名师传记基金的建议,通过撰写并出版传记褒奖那些前辈大师的德行与学问,传承交大文脉和交大精神。这个创意还吸引了阎淼同级的一些校友,作为共同发起人,参与到基金中。

基金的第一部传记便从阎淼求学时的一位恩师——孙国基老师开始。阎淼表示,在交大的日子里,许多老师的教诲都成为了自己日后工作生活的宝贵财富,孙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孙老师的授课条理清晰,层层推进,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讲得通透明朗,让学生听着很有语言艺术的享受;而在后来学校的科技企业工作中,孙老师同样给予了他许多支持和关怀,至今每每想起,仍十分感动。

谈到捐赠,阎淼校友表示,一个人能够占有和真正需要的财富和资源其实是很有限的,那么个人的价值是否要以他占有的资源来评判便是十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阎淼希望交大出版传记基金能够像一个种子一样,是开放性的、可成长的,将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基金可以得到更多认可、壮大和延续,记录下在交大这片热土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风采,将交大的精神与文脉得以传承。而这些在阎淼看来,具有更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校园西花园侧有一块静默大石,书写着“1977—历史拐点”,鸣谢了曾在这里求学的77/78级学子对母校的拳拳真情,记录着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子的求学历程,也让后人可瞥见属于那个时代学子的独特风范。曾记否,每日辛勤劳作后,学习复习至深夜的是他们;曾记否,每日清晨路灯旁,借着弱光微星翻阅书本的是他们;曾记否,空间狭促的食堂中,窗口前长长队伍里,那些低头背单词的是他们。这些学子经历了今人未曾有过的苦难和求学的艰辛,他们带着科技救国、改变自身的愿望来到交大,即使环境艰苦,纵然基础落后,但他们依旧在滋养青年的交大沃土上成长、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并且最终学有所得,事有所成。

校园内的石刻最末写到,“从这一刻起,中国选择了知识、力量、勇气、变革”,而从这一刻开始,校友们也选择了思源、感恩。远处,朗朗晨读声响起,新的阳光即将洒满校园……

文字:教育基金会 毛 珊 王 萍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今日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