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校友之声>正文
校友之声

【校友建功立业风采】郜时旺:关键技术靠化缘是化不来

来源:华能职工之家微信公众号 日期:2020-12-30 09:53 浏览量:

郜时旺,2002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清洁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温室气体减排与清洁燃料技术部主任,高级工程师。

身为国际CCU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中方总体组专家,郜时旺曾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电机工程杰出青年工程师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荣誉。郜时旺带领的科研团队,年度四大绩效和党建考评均为清能院第一、2次获得华能集团先进集体、2人获集团公司“青年五四奖章”。

1997年,郜时旺研究生毕业,在西安热工院参加了危师让副总工的煤气化发电“九五”攻关项目团队,开始了为期10年的煤气高温净化技术研究。科研是辛苦的,在老旧的实验楼中,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关掉过冒着烟的空压机,无数个独自加班的夜晚,只有孤灯一盏陪伴着他。回忆起刚参加工作的日子,郜时旺说,每当看着自己设计的装置从无到有,一点点地呈现出来,他体会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这是书本上的知识给不了的。

2007年,郜时旺的团队接到集团公司一纸任务书,要求他们在华能北京热电厂建设碳捕集装置。但就在项目马上要开工的时候,澳大利亚合作方的图纸和技术资料突然来不了了,这给项目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这场风波让郜时旺明白了一件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靠化缘是化不来的,一切靠自己。他们决心立足国内,将化工行业的碳捕集技术移植到电力行业。由于技术难度非常大,国内几家知名的化工设计院都婉拒了他们的合作邀请。郜时旺和团队并没有泄气,他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出了关键的创新工艺。一方面解决了设备腐蚀和溶剂降解的难题,同时还简化了流程,减少了投资。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在2008年奥运会前建成并投产了我国第一套燃煤电厂CO2捕集装置,生产出了食品级的CO2,填补了国内空白。这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当时美国媒体评价“华能北京CO2捕集工程是中国CO2捕集的里程碑”。

郜时旺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专家在布里斯班华能M厂交流碳捕集技术

科研之路,充满艰辛,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与知识,更需要勇气与担当。看到最初的设想从图纸变成了工业装置,生产出了食品级的CO2,郜时旺感到由衷的自豪,他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国外能做到的,我们也能,而且能做得更好!在集团公司支持下,项目团队转战上海,在世博会开幕前,建成投产了华能上海12万吨/年CO2捕集示范工程,这在当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这个项目一举确立了华能在碳捕集国际合作中的领导地位,为支撑国家气候变化谈判、树立负责担当的大国形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1年清能院成立后,郜时旺和团队先后完成了中美、中澳、中欧等在碳捕集领域的多项国际合作。为了完成挪威燃气烟气碳捕集工程的技术验证,团队在北京的郊区建立了一个小型的试验装置,他们在那呆了整整一年,春节都没放假;为了拿到中澳百万吨碳捕集技术的研究项目,和澳洲公司谈了大半年,合同文本中光法律条文就有几十页,技术文件上千页。近期,他们完成了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碳捕集与封存旗舰项目10万吨级CO2捕集前端工程设计工作,实现了我国CO2捕集技术向发达国家的转让。十多年间,我国在CO2捕集技术领域奇迹般地从“小学生”变成了“老师”。

郜时旺和团队在研究甲醇制烯烃催化剂绿色合成工艺技术

在集团科技部支持下,项目团队进行多次讨论和思想碰撞,从基本原理出发,检视了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经过千辛万苦地努力和无数次试错之后,曙光来临,2019年在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方面取得了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突破。与传统技术相比,不消耗石灰石,也不消耗氨和尿素,更不存在危废处理的问题,有望实现燃煤电厂二氧化硫资源化利用和氮氧化物近零排放。

郜时旺说,科技报国是我们的初心,科技强国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感谢祖国,感谢新时代,给了我们科研人员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多的关心和支持,让科技人员有了更多机会去实现心中的梦想。赶上了这个新时代,我们是幸运的。这是一名科研领域劳模最朴实而动人的心声。

(原文刊载于华能职工之家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来源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vJGd4jkodFmyB1acbBYyA

文字:华能职工之家微信公众号
图片:华能职工之家微信公众号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