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校园随笔>正文
校园随笔

【我的“科创月”日记】一路向西,一苇以航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0-09-17 13:57 浏览量:

2020年9月2日

今天是与“三新班”小伙伴们的第一次会面,我激动地搓搓小手!为了让队友们尽快熟悉起来,组织者安排了许多有趣的破冰环节,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设计纵队的队名、口号和logo。一开始,大家还有点羞涩,后来,经过纵队长的一轮介绍,团队的“诸亮们”就开始出谋划策、大展身手啦!

“马化腾”,这是属于我们纵队的番号,希冀马院和化工的同学们,能在创新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腾飞,实现属于我们的青春梦想!

2020年9月3日

“从学着创新到学会创新” 张迈曾书记在第二届“三新班”开幕式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有人天生就会,我们都是在成长中不断试错,才从“学着”的进行时走到“学会”的完成时。

上午的校情校史讲座,潘季老教授分享西迁时的他就是个小青年、小助教,后来逐渐成长为建设交大的中坚力量;下午,陆卫明老师带领“三新班”成员探究了毛泽东个人领导权威的形成,毛泽东曾经是韶山冲的一名小青年,在革命战争年代逐渐成长为军事领袖、政治领袖、思想领袖,让我们对伟大领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晚上,来自第八联队的朗读者们,为大家献上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朗诵,从最初的通读全诗到最后的诵读全诗,激情澎湃的我们是今晚舞台上最闪亮的星。

2020年9月4日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今天终于见到可爱的校长了。在校长的演讲中,最令我动容的是校长作为一个教育家的情怀、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初心。在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如何平衡科研和管理工作这一问题时,校长说教育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的学术贡献,更重要的是一群人的共同进步,他希望自己在校长这个位置上能为学生和老师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科研平台,等以后退休了多在科研上做些贡献,如此伟大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让我深受感动。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今天,“三新班”的每位成员,都是“美化创新港”的劳动能手;相聚在敏行楼5059的我们,都是联队团建活动中的陕西活地图、中华小曲库。

晚上入睡时,回顾着三新班的一天,脑海里依旧清晰地记得校长的寄语:“一个好的大学要学会敬畏学生,而同学们也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希望我们多年之后回首今日,依然热泪盈眶。”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为世界之光,与你我共勉。

2020年9月5日

科创扬帆,大船出港,期盼已久的“科创月”启动仪式终于拉开了序幕。这次活动真的是“大场面”,到场的嘉宾有工程院院士、各省市领导人、企业负责人,真正地体现了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发展理念。

“科创月”不是喊口号,也不是造概念,而是实打实的科研活动。启动仪式结束后,我有幸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第二十三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交叉学科论坛,听名家谈学术前沿和科研体会,受益匪浅。

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我想“科创月”系列活动的举办不仅仅是创新港科研实力的重大亮相,更是同学们追赶前沿、开创事业的重要契机。

2020年9月6日

今天的感悟我想借用《道德经》中的“有为”和“无为”来谈。韩鹏杰教授说《道德经》不是教大家“佛系”,老子所倡导的无为是参悟天道、地道、人道,对世界发展本质规律的把握和遵循,对自我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位,从而实现无不为。校友范波成功攀登珠峰,可谓是“有为”的代表,但是我们仍可以发现“有为”之中蕴含着“无为”的奥妙,在攀登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净化心灵,从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晚上两位学术之星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我真切感受到每一个钻研科学的人都应该懂得体悟生活,感受生活之美,在科研的“有为”和生活的“无为”之中实现平衡协调与自我解放。

2020年9月7日

今天的讲座,高彦老师给“三新班”成员抛出了一个问题:交大学生和清华学生的差距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不由得让我们去思考如何探索新形式,走出交大特色之路,缩短差距,追赶超越。

立足当下,现在我们能做什么?我想吴宏春老师的一句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对制度多点敬畏、对别人多点尊重、对自己多点责任。

敬畏制度,要学会做一个守规矩的人;仁者爱人,要做到“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自律自强,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给自己立个大志向,学习路上有奔头。

2020年9月8日

文医理工,四大板块,四位大咖,一同开讲。刘婵君老师通过引用案例告诉我们不要做网络愚民、暴民、废民,在网络空间中保持自己的理性;马乐老师认为学科之间碰撞融合能带来绚烂火花,我们在创新港要打破学科边界,创造无限可能;雷亚国老师分享了他自己的科研经历,给我们带来了10条科研箴言;孟德宇老师介绍了科研论文撰写的历程,提出了论文撰写是一个“让你的论文看起来很美”到“让世界看到你的美”的进阶过程。

作为一名文科生,在下午的理工类讲座开讲之前,我有些忧虑。但是很惊奇的是,理工类讲座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PPT层次分明、讲述思路清晰,我被老师们缜密的逻辑思维所震撼;生动的案例,有趣的图片,第一次发现教授大咖们也有“调皮”的一面。我想,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到极致,当他去尝试去做其它事,也能先人一步。为何?因为他们能够做到全力以赴、一心一意,他们能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优化方案,提高做事效率。

今天几位老师开讲,不仅开阔了同学的视野,我想更重要的是为研究生新同学们树立了科研学习的榜样,激励我们向优秀的青椒看齐。

2020年9月9日

“风里雨里,就等你来!”今天天公不作美,迎接新生的日子却下起了绵绵细雨。但雨天也抵挡不住我们的热情,帮助新同学找推车、运行李,给新生们送上校研会准备的大礼包,彼此的心中暖意涌现。

今日,最令我感动的是凌晨在校园各个角落忙碌的“三新班”成员的身影,大家都在为迎新做充足的准备,没有任何怨言,这个不眠夜也充分诠释了“三新班”班服上所印的“奉献”“服务”四字。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三新班”的成员们作为学生群体的骨干力量,真正做到了奉献在先,冲锋在前!

2020年9月10日

今日的行程安排紧凑但却特别有意义,因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今天是交大“西迁纪念日”,早上,“三新班”成员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奔跑,参加“打卡创新港”的活动。随后,参与了创新港专列开通系列活动,一趟列车,连接着一个学校的历史与未来,承载着交大人的梦想与荣光。

今天也是第36个教师节,纵队的小伙伴一起到学院楼给在港的老师送祝福。一支鲜花、一张贺卡、一声问候、一次合影,老师微微一笑,我们的心尖暖意浓浓。

“知行合一,负时代之使命;家国不二,仰西迁之精神。”顶着烈烈骄阳,我们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标志铭文石前齐诵《创新港赋》。一块石碑,寄托着深圳校友会对母校的眷恋,承载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蕴,彰显着西安交大的时代使命。

是夜,当我们苦练多日的节目亮相舞台时,心中充满感动,眼中泪花打转。老一辈的西迁情,融入了送别的口琴声中,融入了老父亲写给女儿的信中,融入了年轻恋人的爱情之中。新青年的中国心,融入了雄壮的歌声中、融入了飘舞的红旗中、融入了刚健的书法中。今夜,我们载誉而归!

2020年9月11日

今日,“三新班”成员参与到开学典礼的筹备工作中,第八联队接到的任务是调整摆放在南广场的小凳子。大家原本以为这是一个轻松活,不曾想,状况百出,需要反复进行调整,一个摆凳子的小事情也变成了一个麻烦事。面对问题,敢于直面,这是三新班成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联队的小伙伴在短时间内迅速确立了分工,大家精诚合作,耗时五个多小时,终于将凳子摆好了。为了保障开学典礼的顺利进行,许多人在幕后做着准备工作,只有亲身参与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2020年9月12日

今天,是西安交通大学2020届研究生开学典礼。

掌声雷动之处,必有肺腑之言。今天的教师代表、新生代表发言都非常有意义,但最戳中我心的还是保卫干事那质朴的话语。学习校史校情、学习英语口语,作为交大的保卫干事,刘勇和他的同事们为了适应交大国际化的发展要求,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他的发言热情洋溢,让我们感受到满满的活力,也激发了同学们奋勇向前的动力。

这就是创新港,每一个分子都在舞蹈,每一个轴承都在旋转,每一个人都在奔跑。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西迁路上,一起追梦。

文字: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晓
图片: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