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校园随笔>正文
校园随笔

【我的“科创月”日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0-09-12 10:34 浏览量:

清晨六点,清脆的铃声准时响起,叫醒梦中人。简单洗漱后,匆匆出门,在小区门外小摊上吃过可口的早餐,披着朝霞,驱车一路向西,创新港崭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行车时间,7:50左右就已经到了宽敞、明亮的创新港19号楼2120办公室。泡上一壶茶,飘着淡淡的清香,轻咂一口,整理思绪,打开电脑,新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6月16日,随着化学研究院整体入驻创新港仪式的顺利结束,一个具有3个研究所、8个研究平台、1.1万平方米科研实验室并且在当天由张迈曾书记亲自宣布成立的化学研究院成为了学校第一批全员入驻创新港的崭新的研究院。研究院全体师生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喜悦和对研究院未来的无限期许。

回想2019年4月化学学科启动创新港实验室建设之初,面临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房屋分配思想不统一以及搬迁意愿不强的畏难情绪,学科首先形成了一个精炼的、具有强有力领导能力的建设小组,经过无数次的研讨和争论,统一思想形成了传承西迁精神和坚决贯彻学校“全员跑5”的共识,深挖潜能、外拓资源。在学科全体教师的积极众筹基础上,共归集资金近500万元,在学校相关处室的大力协助下,顺利完成了工程招标采购程序。中间虽然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耽误了一定的工期,但在2月中旬疫情稍有缓和后,我们就积极与施工单位及陕建、学校相关处室沟通、协调,尽快恢复了施工。2020年5月中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个全新的、具有全国高校一流水准的、完全按照现代化学实验室安全、环保标准建设的化学实验室建好了。在学科积极动员和建立奖励机制的推动下,又仅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化学实验室从兴庆校区、雁塔校区全员入驻创新港的工作。每每回想起那天冒着瓢泼大雨、20多辆货车搬家的震撼场面仍使人激动不已。

为展示创新港科研平台的建设成果和交大全体教师的风貌,积极拓展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月”活动于9月5日上午盛大启幕。新成立的化学研究院为更好地展现风采,早在两个月之前就开始了积极准备。

为展示现代、安全、环保的化学实验室建设规范,研究院在楼宇每层安装有实验室通风系统,不仅可以实时监控管理实验室的给排风系统运行情况,还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远程启停系统,隔绝火源,为消防处置争取时间。同时,在学校实验室处的指导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警示牌的粘贴和认真履行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制度,确保实验室每位人员时时保有安全意识。

在狠抓实验室安全和规范建设的同时,研究院文化建设也丝毫没有松懈。为体现创新港建设的全员参与性,体现每位教师对研究院的贡献,研究院在一层显著位置制作了元素周期文化墙,由出资筹建创新港实验室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代言相应的元素,并配备一个触摸屏,供参观者了解化学元素知识和相关教师的研究方向,方便有合作意向的参观者与科研团队取得联系,更好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校地合作。

在化学研究院一期科研用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研究院还是拿出了一间50平米的办公室,由教师本人出资装修建设了“化学空间”工作室。“化学空间”是一个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论文检索和协助论文发表的专业网站,下一步,我们考虑引进在校研究生参与网站运营建设,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资讯,推动科研进展,还可以适当降低工作室的运行成本。经过2个多月来的开放参观,收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已成为创新港的十大“网红打卡地”之一。

为传承西迁精神,教育广大学生牢记西迁前辈当年西迁时艰苦奋斗的精神,学院老师多年来不断收集西迁时的老物件,包括:完整的一套西迁时由上海带来的原苏联生产的恩氏粘度计、原民主德国生产的超级恒温水浴、原联邦德国生产的赛多利斯光电天平等一批实验仪器,以及1957年西迁时新建的化学实验室当年的挂表和吊灯。一件件历史文物和老照片无不述说着交大西迁那段沉甸甸的历史,激励着我辈年轻人继承西迁精神,在挺进创新港的过程中创造出具有历史印迹的交大新贡献。

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化学研究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全员跑5”,广泛与相关企业合作。其中,与陕西全通新能源研究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创新港化学研究院建成了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全通新能源展示厅。展示厅除了具有与企业合作产品的展示功能外,日常还可作为研究院多功能会议室使用,达到了研究院和企业的双收益目的。

文字:化学学院 祝忠民
图片:化学学院 马瑞峰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