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西安交通大学辅导员开展专题宣讲,与国同向,伴生同行,同心战“疫”,共克时艰。
愿“经此一战”,余生我们温暖相携
南洋书院 姬姣姣
“今天是我来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的第29天,我所在的20病区收治的大都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其中有一位87岁的老先生,刚刚收治的时候,对所有人不理不睬,包括家人的电话也拒接。我们的医生、护士发现这位老先生没有带换洗衣服,就借此和他聊天。起初,他并不愿和我们多聊,只说家人住得很远,小区封闭也不便送过来。大家立刻说:‘没关系!缺什么我们都能给您找到!’我们给他搬来各种生活必需品,比如肥皂、毛巾,还有糕点和水果。有了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老先生好像突然卸下了所有包袱,变得积极和开朗起来。前天下午四点多,我和大学生志愿者一起推着躺在病床上的老先生去做CT,夕阳恰好洒在我们仨的身上。那位大学生志愿者帮我和老先生拍了一张照片,夕阳下,我和老先生一起手指天空,有种携手共进、看到希望的感觉。”这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凯写下的战“疫”日记。
3月5日人民日报用“相距一甲子,相携沐夕阳”为这张照片作了最温暖感人的诠释。晚霞温暖了大地,人心的温暖却是人间最真最持久的温暖。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英雄壮举,只需要一点点对自己内心的觉察,一点点对别人的共情,就像刘凯医生那样,让老人多看几眼夕阳,就是温暖相伴;像无数一线医护工作者那样,悉心照顾病患,就是守望相助。
温暖的内心,是我们打败病毒的盔甲。这些日子里,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心情像过山车一样,有时焦虑,有时愤怒,有时悲伤,有时又感到温暖。疫情一开始,或许还带着诧异和不敢置信,随着感染人数不断增多,武汉封城,不由得心情沉重,意识到这是一场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它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那我们究竟该如何调试自己的状态,缓解内心的煎熬呢?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学习与体会。
主动获得“控制感”。心理学研究显示,非常时期,人们感受到的焦虑和恐慌部分源自此时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而这种主观上的无助体验对于妥善应对危机毫无助益。因此,一方面,通过在特殊时期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有规律的活动来主动获得控制感,是帮助我们提升个体生活质量,积极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尝试接纳内心的消极情绪。我们现在正经历的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这也是其他人正在经历的。实际上,这些负面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应对威胁,提高警惕、保护自己。只要在可控范围内,我们应该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各种情绪变化。最后,我们可以培养积极情绪来对抗负面情绪。比如延长的假期让我们获得了额外的休假时间,正好可以跟家人多团聚,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人间大爱等等,这些都是发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积极事件,也是值得我们珍存的宝贵回忆。
适度了解“敌人”信息。疫情爆发以来,很多人每天会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有关疫情的信息,过多的信息增加了内心的焦虑和恐慌。我们该如何筛选有用信息呢?心理学中有“心理台风眼效应”一说,指离危机事件的中心越远,人们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越强。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对风险和信息的判断是不准确的,这就导致我们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和不准确的判断。如果我们理解了这种判断规律并有效利用它,就可以形成利人利己的行为。因此,要从官方渠道准确了解疫情,既要重视疾病,也要保持理智冷静的心态。
守望相助,是照亮生命的光。安抚了自己的内心,我们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呢?其实,疫情蔓延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帮助他人,提供支持。反过来讲,帮助他人可以缓解我们自己内心的压力,提升生活意义感,同时能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2月15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主任医师马弘老师,在一次公益大讲堂中做了题目为“2020新冠肺炎,你我都是心理治疗师”的报告,讲座中有一个小故事,让我深受启发。天津港爆炸后,有一个当地的学生在一个医院做志愿者。烧伤患者怕感染,所以不让家属进医院。这名志愿者就帮助这些伤员的家属,带他们领盒饭、回住的地方。别的志愿者身上都有自己贴的志愿者标签,但她身上什么标签都没贴,就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不是志愿者。我家就住在医院旁边,现在放暑假,我知道这儿有需要就过来了,我就是个帮忙的。”马弘老师说,我们都可以在疫情期间成为心理咨询师。只要我们在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让大家心里安静了,踏实了,我们做的就是灾难“社会心理支持”。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有效地为他人提供“社会心理支持”呢?还是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一点学习和感悟。
献出一点力所能及的爱。联合国提出,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保护并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社会安宁,就是灾难社会心理支持的目标。有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你做的任何事情,只要保护或者改善了大家的心理健康或心理社会安宁,让大家不焦虑,不恐慌,就是在提供灾难社会心理支持。一线医护人员直击生死,不畏安危;物流人员和外卖小哥奔走大街小巷,不畏惧从早到晚的繁忙工作;建设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奔赴工地,收工后要想办法独自度过观察期。我们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在前线战斗,但我们可以做到伸出援手,捐助物资;我们可以做到配合检查,遵守禁令;我们可以做到安心在家,嘘寒问暖;我们也可以做到戴上口罩,志愿服务……我们能做的很多。
传播一点积极向上的能量。马克·伊尔斯的《从众效应》讲到:疫情蔓延之下,人们可能不加选择的从各种渠道尽可能的收集信息, 但由于从众效应的存在,个体容易在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甚至流言面前,放弃自己原有的立场和主见,无意中助长非理性的跟风行为。因此,我们更要保持理性,在自己了解了准确信息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传播正能量,缓解身边人的焦虑,努力营造一个理性温暖的环境。因此,成功应对疫情,战胜病毒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传播正能量。如果我们都能以自律和遵循社会规范的方式而非单纯自利的方式来行事,那么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
愿我们用温暖的内心做盔甲,打败病毒;愿我们守望相助,照亮生命的光。愿“经此一战”,余生我们能温暖相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