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大学立足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推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历时两年的探索,针对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难点痛点,依托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实践与路径研究”,提出交大特色的思想引领、教育培训、宣传激励、考核监督的实践路径,构建学校、学院和教师“三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体系机制。
强化思想引领 涵养家国情怀
西迁精神是交大师生员工的宝贵精神财富。学校传承弘扬“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贯穿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和落实机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出台系列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的教师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学校建设西迁博物馆,成立西迁精神研究中心,举办西迁精神系列研讨会,打造西迁教授群雕,开展广泛宣传宣讲活动,推出“大先生”系列原创校园话剧,举办新时代“大先生”讲坛,教育引导师生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做“听得准、跟得紧、走得实”的西迁精神新传人,将个人发展与服务国家紧密结合。
强化教育培训 分层分类施策
针对调研发现的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学校分层分类施策,提升不同类型教师群体培训的针对性,并且在培训中加入满意度测评,及时吸收教师意见建议并优化改进。对青年教师培养实施“传帮带”制度,开展青年学术沙龙、思政沙龙、教工课堂等,通过思想碰撞、学术研讨、经验分享,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覆盖校史校情、师德规范、专业素养等在内的集中培训,明确师德红线,强调教书育人职责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加强高层次人才、海外归国教师、博士后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引领,开展国情社情研修活动,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培养大格局、大视野。开展专家教授、博士后企业行等活动,促进教师与企业产业的交流沟通,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引导教师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育人使命。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作用,落实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归属感和凝聚力。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专题网络培训,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支持教师持续提升综合素养。开展全校性的课程思政和“大思政”建设,促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建设,在教学一线上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认识、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
强化宣传激励 发挥引领作用
持续加强先进选树,发挥师德引领作用。选树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王宽诚育才奖、十大学术新人等先进典型;2024年起新设立校级师德建设示范团队、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评选,启动比亚迪奖教金评选,进一步完善学校师德荣誉体系。设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老师,您好!”宣传专栏,持续报道先进典型优秀事迹,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已发布60余篇专访;针对先进人物事迹拍摄视频,在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广泛推广。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系列活动,举办庆祝教师节暨西迁纪念日活动,开展为教师亮灯活动,开设先进事迹展示橱窗等,持续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强化考核监督 坚持第一标准
在教师招聘遴选、考核晋升、岗位聘任、评奖评优、绩效分配等工作中,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严格师德考核。落实从业禁止制度和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做好新教职工的思想政治考察,严把入口关、思想关、质量关。定期面向全体教师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持续强化舆论引导和舆情管控能力,多部门协同联动,常态化做好日常排查,定期梳理师德师风问题线索,动态更新问题台账,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畅通监督渠道,公开师德师风监督专线电话及专用邮箱,加大监督范围及工作归口管理,形成全员互相监督、全员参与监督、全员接受监督的氛围。将学生评教工作纳入师德师风建设监督机制,依托评教系统引入同行、学生对教师授课和师德师风表现的客观评价,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学校始终坚持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围绕落实“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要求,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工作与教师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积极维护教师职业权利、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视野开阔、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原文刊登于《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9日第7版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5/19/content_144746_18532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