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媒体交大>媒体交大>正文
媒体交大

【健康报】一支跨学科青年团队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4-11-27 16:49 浏览量:

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在上海市举行。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研究生任耀星领衔、张谞丰教授等指导的项目“肝影智识——基于全球肝癌多中心多模态数据库的精准辅诊平台”获得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金奖。该项目聚焦于淋巴结转移的精准预测,旨在通过影像与病理数据的深度融合,辅助临床医生制定精准的淋巴结清扫策略。

自2016年起,团队与全球15所知名大学和医院开展合作,成功集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多模态、多组学数据库,研发了uniMed-Perceiers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基于患者术前影像、生化指标等多维度信息,该系统能够提取15项临床重要量化特征,有效预测淋巴结转移,进而辅助临床医生制定淋巴结清扫策略。项目至今已申请专利20项,并获得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西安交通大学青年创新团队等支持。

“肝影智识”项目团队是一支由临床医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经济学等多领域青年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形成了高效的合作:团队负责人任耀星负责项目整体运营与管理,确保项目能够有序、高效进行;彭子洋、陆镜明和张洁雯等同学专注于医学知识的临床应用与用户体验的设计,他们致力于将复杂的技术转化为简单易用的临床工具,以确保技术的实际可操作性;祝金国和张伟丽等同学则在人工智能和算法开发领域不断攻克技术壁垒,为系统的精准度与创新性提供了核心支持。任耀星说:“团队成员深知,未来医学的发展依赖于更多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真正的科技创新需要不同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共创。项目的落地让我们对医工交叉融合有了更深的理解。”

团队成员说 医工融合为创新带来无限可能

医工交叉融合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现实中,医学与工程学的学科壁垒依然存在,这种隔阂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在技术应用和实践落地的过程中,学科间也有难以逾越的鸿沟。

医学更侧重临床经验与生物学原理,工程学则专注于技术创新与系统优化,两者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然而,正是这看似的“无关”,为医工融合带来了无限的创新可能。

医工碰撞的三个阶段

在团队的实践中,我们将医工交叉融合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医工交叉、医工破壁、医工互融。

第一阶段:医工交叉  学科碰撞与创新启发

在这一阶段,团队中拥有不同学科背景与思维方式的成员,为项目带来了多元化的创新源泉。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和集思广益,医学与工程学的结合能够激发更多灵感与创意,为解决现实中的医学难题提供全新视角。

第二阶段:医工破壁 从理论到实践的临床应用

医工破壁,即将跨学科的创新应用于临床,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实现理论的转化。通过深入了解临床需求,我们将先进的工程技术带入医学领域,力图解决医学领域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为解决目前在国际指南中存在争议的难题,我们通过集成全球多中心肝癌数据,研发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打破了传统临床方法的局限,探索出一种基于数据和技术的新型诊疗方式。

第三阶段:医工互融 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落地

医工互融是这一过程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医学与工程学之间不再是表面上的结合,而是“深度融合”。真正的医工互融,不仅是工程技术服务于医学需求,还是医学研究引领工程创新。在这一阶段,医学和工程学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两个学科的结合不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形成紧密互动。

我们认为,只有深入临床一线,真正理解和感知临床的痛点与需求,才能精准地将工程技术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种互融的过程,是推动技术与医学深度结合,最大程度发挥二者优势的过程。

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必须深入临床,找到真正的“痛点”,实现医生和患者的紧密互动,了解和掌握医学实践中的实际需求。随后,我们运用工程技术的手段,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使其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最终形成可落地的技术应用。

从“想法碰撞”到“实践落地”的质变,这一过程推动了医学和工程学的深度结合,使得技术不仅解决了医学问题,也为临床带来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案,从而最大化地提升医疗效率和治疗效果。

医学科研为我们带来什么

参与医学科研的过程,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医学科学不仅是理论的积累,还与每一名患者的生命密切相关,是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实际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步体会到科研的真正意义,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医学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深入思考。

医学科研赋予了我们“探索未知”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仅来自于解答一个个难题,还源于每一次技术进步后,对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

以我们团队的项目为例,在算法的不断优化和多模态数据的集成过程中,我们时刻意识到,科研不仅实现“理论上的完美”,还关注如何将这些理论落地,真正让患者获益。每突破一项技术瓶颈,看到预测结果越来越精准时,我们都能切实感受到探索的力量,它驱动我们不断向前,迈向未知的高峰。

医学科研让我们更理解“顶天立地”的内涵。科研不仅需要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还必须扎根于现实,能够在实际中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与临床医生的深入交流中,我们不断反思科研工作的目标——如何让这些技术更好地服务患者,提升治疗效果。张谞丰教授常强调,科研要“从临床出发”。这也一直是我们团队的核心理念。

每一张数据展示图,每一项研究进展,我们都会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本质,是否能真正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预后。通过这些思考,我们认识到医学科研不仅是为了学术的进步,还解决了医学领域的痛点,推动医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为患者服务。

医学科研让我们养成了持续学习的习惯。医学领域发展迅速,新的发现和技术层出不穷,这要求我们必须持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分析数据,还深刻理解了医学和工程学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互相补充、协同工作。这种学习过程,也帮助我们建立了跨学科的思维模式,让我们能够在未来面对更复杂的医学问题时,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工作也极大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医学领域,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可能对无数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影响。每一项研究进展,背后都寄托着医学界为改善人类健康、提升生命质量的努力。通过参与肝癌多模态数据分析的研究,我们不仅在数据中看到了技术的创新,还看到了它为患者带来的希望。

科研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使命——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的患者战胜疾病。

文字: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任耀星 陆镜明 王傅民
编辑:星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