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媒体交大>媒体交大>正文
媒体交大

【中国教育报】西迁精神 教育报国树丰碑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21-07-02 11:38 浏览量:

【总书记说】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广大师生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

【精神阐释】

走进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园,可以看到两条南北向的梧桐大道,两侧的梧桐苍翠挺拔,已有双手合抱般粗。每到秋季,金色梧桐叶飘落而下,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这些梧桐树,是60多年前交大西迁时从南方运过来的,当时还是小树苗,现在枝叶繁茂,已长成参天大树了。”交大西迁亲历者、87岁的退休教师胡奈赛回忆起迁校经过,仍然感慨万分。

1955年,出于适应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交大师生员工响应党的号召,告别故乡,从繁华的上海奔赴千里之外的大西北,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大树西迁,葳蕤生辉。65年来,西迁的交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用青春和汗水建起了一所享誉国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用满腔热血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爱国主义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西迁精神的核心。对每一个交大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歌唱祖国》是西迁时交大师生最喜欢的歌曲,激昂的旋律点燃了交大师生的爱国热情。

交大师生以国家需要为重,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放弃物质享受和个体利益,将个人价值同祖国建设、民族发展、人民幸福联系起来,在祖国的大西北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幅员辽阔的国家,需要有知识的青年去开发。当时的概念,就是我是个螺丝钉,把我安哪儿我就在哪儿,开发西部也是我们年轻人的责任。”当时,刚刚从交大毕业的胡奈赛怀抱着这种简单而朴素的信念,登上了前往西安的火车,成为西安交大物理教研室的一名助教。几十年后,胡奈赛回忆起西迁往事,说道:“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国家培养了我们,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这很光荣。”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迁校时已50多岁。在校务委员会讨论西迁时,他最先表态:“上海经过许多年发展,西安无法和上海相比,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到西安办校扎根,献身于开发共和国的西部。”周恩来总理考虑到钟先生年近花甲,且爱人常年卧病在床,指示学校劝说先生留沪。他婉言拒绝:“从个人生活条件讲,或者留在上海有某种好处。但从国家考虑,应当迁到西安,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时,我是举手赞成了的,大学教师是高层的知识分子,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

陈学俊是当时西迁队伍中最年轻的教授,他与爱人袁旦庆注销了上海户口,把位于上海繁华地段的房产交公,带着4个孩子举家西迁,一走就是一辈子。他说:“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交大师生奉献报国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光芒四射。

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教育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听党指挥跟党走”,做到“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同年同地,北洋政府交通部下属的四所学校改组完成,正式定名为“交通大学”。1925年,交大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共青团组织正式成立,成为中国高校最早成立的党团基层组织之一。

党中央作出交大西迁决定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千钧重任,以时任校长彭康为首的学校党委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交大7位党委常委中的6位、17位党委委员中的16位带头西迁。各总支、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身先示范,广大师生打起背包就出发。

那时的西安,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据西迁老教授回忆,迁校初期,校园内的道路还在铺设,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学生从生活区到教学区要走用竹竿和竹片搭成的“浮桥”,学校甚至连一些必要的教学用具都很难供应。

尽管如此,交大人没有一点儿怨言,也没有一丝懈怠。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刻在西迁交大人的骨子里。

从1956年8月首批师生西迁,至1956年9月10日交大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开学典礼,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首批搬迁任务就顺利完成。至1957年,交通大学70%以上的教师、80%以上的学生迁至西安。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交通大学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有力组织动员,周密协调安排,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大学才有生命,才有未来。

彭康指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要牢牢抓住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教师队伍建设。”在彭康校长的带领下,交大人在逆境和困境中谋出路、求突破,没有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更没有放松对科学技术的研究。

1956年,高等教育部决定开设工程力学专业,为“两弹一星”事业培育英才。踊跃西迁的朱城教授,在西安交大创办了工程力学专业,1957年开始招生。由于该学科属新创,国内外无直接经验借鉴,朱城带领同事广泛征询国内力学界、工程界人士的意见,查阅了大量国外相关资料。迁校之初,朱城已患肝炎,身体不好,但除了吃饭睡觉,他全身心投入到新专业的兴办和发展中。授课之余,他还抓紧时间编写急需的讲义教材,著成中国版《材料力学》。因积劳成疾,肝病恶化,他在新专业成立后第三年就不幸辞世,时年39岁,是西迁创业殉职的第一位教授。

在朱城、殷大钧、赵富鑫、吴百诗、胡保生、万百五等老一辈西迁人的拼搏奋斗下,学校电气、机械、能源动力专业传统优势得到全面发挥,同时相继建成了工程力学系、工程物理系、无线电系和一批反映当时最新科技发展的新专业,并设立了第一批15个研究所,新建实验室面积是迁校前的3倍。

西迁65年来,西安交大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为国家累计输送各类人才28万余人,为西部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历史铸就荣耀,精神永放光芒。西迁精神镌刻着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奉献、赤诚报国的精神密码,体现了听党指挥跟党走、爱国没有选择项、奋斗永在进行时的政治觉悟和家国情怀。

原文刊载于2021年7月1日中国教育报63版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7/01/content_596992.htm?div=-1

文字:崔可嘉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