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加之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党中央最近多次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此举是积极应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更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深度融合,使得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在对外开放中,要通过竞争与合作,有效提高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分量和份额,从而提升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位势,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国内市场既要自主高效,也应深度融入国际循环,以确保中国经济的安全稳定,形成供给与需求的国内国际良性循环与互动。同时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特别是加强与周边东亚与东盟国家合作,促进与欧盟国家合作,共同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新形势下,中国要加强与国际产业链紧密联系的东亚和东盟国家合作,形成有力的区域稳定锚作用。中日、中韩是近邻,中日韩三国与东盟既是产业链紧密联系的伙伴,也是东盟与中日韩(10+3)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重要推动者。疫情面前,中日、中韩和东盟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周边国家践行了作为近邻的“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传统。考虑到中国与日韩及东盟之间紧密的经贸关系,作为亚洲生产中心,还应进一步相互确保双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加强前瞻性谋划,探讨确保双方供应链畅通的“快捷通道”安排,在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的同时,探讨为必要人员往来提供便捷通道,保持空运、海运航线畅通,维护贸易畅通,包括必需医疗物资和食品在内的商品流通,从而在区域起到稳定锚作用,尽可能降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合作的影响。我们要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十周年为契机,深化自贸区建设,更好惠及双方企业和人民。一是进一步加强抗疫合作。在“10+3”框架下实施关于缓解疫情对经济影响的行动计划,与东亚峰会各成员国共同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疫情跨境传播,同时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持人员往来和物流畅通。二是推进经贸务实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加快东亚地区经济复苏进程:建设好东盟经贸产业园区,拓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领域合作;推动建立“10+3”区域“快捷通道”网络,高质量按期完成“加强‘10+3’供应链互联互通研究”;利用线上和线下贸易投资展会与地区国家拓展彼此市场,实现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推动RCEP年内如期签署。共同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45周年,也是新一届欧盟机构的开局之年。当前形势下,中欧关系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不容乐观,但世界两大经济体仍设法克服困难,推动双边合作取得切实成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方与沿线各国铁路企业加强沟通,共同采取措施,强化国际联运协调,多国合作,坚持中欧班列的开行并保持增长趋势,稳定国际物流供应链,助力内外双循环。自2013年开始,欧盟和中国举行投资协定谈判,至今谈判近7年,到2020年7月底共举行了31轮谈判。目前中欧已经签署民航领域合作协定,完成地理标志协定谈判。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已在负面清单、公平竞争文本议题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现在已进入最后阶段。为确保如期实现中欧领导人去年会晤时达成的2020年底前完成谈判的共识,双方要加大投入,及时作出政治决断,尽快解决余下的文本问题和市场准入问题。中欧加强合作,将向世界发出积极信号,并对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福音。中欧投资协定达成后,中国市场将会给欧洲企业、资金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也会直接对中国经济形成拉动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和资金也将更多地进入欧盟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产生同样的积极效果。
文章链接:https://m.gmw.cn/2020-09/17/content_1301572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