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媒体交大>媒体交大>正文
媒体交大

【中国纪检监察报】西迁精神跨越时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2020-05-02 09:46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重提轰轰烈烈的“西迁”壮举,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轻以待己 重以报国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面临“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惨祸,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呼声风起云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南洋公学于1896年宣告成立,后改为交通大学。124年来,交大学子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不畏牺牲,救国救民。

党中央作出交大西迁的战略决策后,在物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交大70%以上的教师、80%以上的学生,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大西北,仅仅一年,一所高等学府就在渭河之滨平地而建。周恩来总理在迁校会议上说交大是“一棵老树在上海60年生了根的大学”。当时交大老师的籍贯大多在江浙一带,生源地也以南方各省为主,有文字可考的系主任、教授中,80%左右来自于江苏、浙江、上海,他们长期生活在雨水充沛、气候湿润、四季如春的江南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学校教学设备先进,科研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充足,而西安地处内陆,干旱少雨、气候燥热,“马路不平、电灯不亮,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教育经费相对短缺。但交大师生义无反顾参与西迁,开启了一段峥嵘岁月。“看看当年,也看到当年党中央的良苦用心,把一个最好的学校从上海迁到这里来。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新中国发展,教育布局、工业布局,拉动西部的发展,做出了这样一个战略部署。”

正因为深刻领悟了国家建设的战略设计和决策初衷,交大师生员工奋勇争先、积极报名,表现出了“舍小家、报国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情怀。被誉为“中国真空电器之父”的王季梅教授,当时他的爱人刚做完脑瘤手术,身体极度虚弱,他完全有条件申请留在上海,但他听从党中央号召,踊跃报名随校西迁,第二年又将全家迁居到西安。还有不少老教授自愿放弃上海的优越生活,携儿带女或只身去西安。“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不是宣言,不是口号,而是熔铸在交大人血液里的自觉行动。在西迁过程中,没有中断任何教学,也没有迟滞一届招生,所有师生在简陋的校园里迅速开展教学科研,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了屹立西北的一流学府。而留守上海的师生,同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一流大学。不仅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更体现了一代代交大人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

扎根西部 立德树人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来说,不仅存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更需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群体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目标,而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代表了国家的希望和未来。60多年前,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说过一句话,交通大学西迁成功不成功,要10年以后看。如今历史已经作出结论,西迁的交通大学,为西部大开发乃至全国,输送了27万名各类优秀人才,其中40%留在西部工作。许多学生正是在西迁精神的熏陶下,把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责任。

1957年刚满38岁的陈学俊院士,是当时西迁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临行前,他与同在交大任教的夫人袁旦庆,将他们位于上海国际饭店后面的房子,无偿上交给上海市房管部门,带着4个孩子随校西迁。在随后的60年中,他瞄准世界前沿和国家需要,攻坚克难、潜心钻研,筹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为中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科研人才。许多交大教师都像陈学俊一样,扎根在西北大地,为一事、尽一生……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交大西迁的史册上。一代骄子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异乡,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给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他们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成为“西迁精神”不可磨灭的注脚。

这场中国高等教育负重前行的西迁,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彻底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工业类院校的格局。“西交大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对西部大开发、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布局,培养了很多人才,做出了很大的科技贡献。”

时代精神 绽放芳华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发展阶段、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创造出引领社会进步的精神价值体系,凝聚力量、鼓舞人心。西迁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阶段,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在创造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中孕育和形成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共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05年12月6日,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西迁精神及其背后的故事跨越时空,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当代青年奋斗前行,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要做国家和民族的脊梁。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教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并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们:“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伟大时代赋予伟大精神新内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就是要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握历史机遇,增强文化自信,激励奋斗精神,再创卓越功绩。一方面,致力于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世界一流高校。在国之重器的研发上,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中,再创历史辉煌。另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为新时代创造中国高等教育新辉煌作出贡献。

原文刊载于2020年4月3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05版

报道链接:http://jjjcb.cn/content/2020-04/30/content_90120.htm

文字:马克思主义学院 田建军 赵美佳
编辑:朱凡煜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