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媒体交大>媒体交大>正文
媒体交大

【西安日报】李永胜 肖圆圆:

以制度保障发展成果 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日期:2019-11-18 09:57 浏览量: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建设战略高度对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出了制度安排,强调“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了坚实可靠的制度保障与有力支撑,从“中国之治”的国家治理层面为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全会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是我们共和国的主人,是我们党执政的牢固基石,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们党治国理政,始终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以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然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成为民生制度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全局性、根本性。只有建立完善的民生制度,才能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供有力保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关键在于“更多”与“更公平”,其目标指向是“全体人民”,宗旨是共享发展。“更多”,意味着关注民生,坚持民生优先,尽量把发展“蛋糕”做大,加大民生投入,在经济增长基础上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全体人民的普遍受益。“更公平”,意味着要坚持底线思维和底线原则,尽量把发展蛋糕分好,使人们共创共享改革红利,走向共同富裕。“全体人民”,意味着每一位社会成员,无论他来自哪一个民族、地域、阶层、群体,都有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会。所以,全会强调,“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就从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构建起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从而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为我们的民主建设提供了根本指针。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要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多样化需求,建立健全各种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改革开放就是奔着问题去的,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聚焦这一主要矛盾,通过调整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调整上层建筑适应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解现实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改革创新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以,“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和社会融合的主要渠道,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是通过就业获得的。人民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首先就必须能够就业,能够获得充分而高质量的就业。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改革选择适当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等,有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小微企业大发展,大力鼓励“双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深化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更加关注就业质量,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就业质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从而形成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使改革发展红利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教育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回报的投资。二十一世纪是学习型社会,学习能力成为人生最为重要的能力,终身学习成为时代要求与进步趋势。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规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要,必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人人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共享教育资源的机会,使教育更加公平的发展,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使社会保障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社会保障关乎基本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经历了从单位保障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并建立起了广覆盖、保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了市场化改革的稳定推进,但目前社会保障还存在碎片化、差异化、低水平、覆盖面不全等突出问题,亟待发展完善。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了使社会保障更加公平,就必须进一步完善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拓展社会保障体系广度,让各类人群都能受惠,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各类制度,推进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从而使改革发展红利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增进人民福祉。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要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古人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民健康也是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健康的、有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思维,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更加科学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健康需求,全面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以有力的制度支撑,不让一名群众因健康问题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落伍。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要实现的发展是共享发展,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小康。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使我们党做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目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关键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有效的方法,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后,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缓解相对贫困将成为未来扶贫工作的核心内容。十九届四中全会高瞻远瞩地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就是要缓解和消除城乡差距,根本在于基本制度的建立。未来必须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化机制进一步缩小教育、卫生、医疗、住房安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城乡差距问题,通过劳动力市场改革、税收制度改革、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起减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样,社会发展普遍受惠、实现共同富裕的民生工程就有了安全可靠的体制机制保障。

原文刊载于2019年11月18日《西安日报》5版

报道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9-11/18/content_405659.htm?div=-1

文字: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永胜 肖圆圆
编辑:朱萍萍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