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陕西工研院”)获得了陕西省政府六部门联合表彰,被评为“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先进集体。
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理事长、西安交大党委书记王建华提出的“打造成陕西制造业的引擎和核心先进制造基地和培养人才高地,推动整个陕西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
资源整合作用大
陕西工研院成立于2005年12月28日,由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为主发起人组建,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参与、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并集成有效资源,主要面向陕西区域经济、从事产业技术开发和转移,实行事业法人管理、企业化运作的非营利、开放型、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研究开发机构。
陕西工研院主要围绕四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技术集成,根据产业需求开展集成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或新的经济生长点;二是技术转移,将大学、科研机构产生的科研成果,向产业界转移,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技术升级;三是新技术推广;四是技术服务,向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项目策划、交流平台等。
陕西工研院领导层依靠组织机构的基础,充分发挥政府背景和企业化运作相结合的优势,以项目为核心,打破行业、部门、校际、所有制界限,实施有效的资源整合,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创新机制,凝练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6年来共组织实施了16项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研发投资规模近5亿元。
科技金融加速成果转化
创新一,联手银行界,打造陕西工研院投资融资平台体系。
2009年,陕西省金融办组织了17家银行与工研院进行对接。通过对14个项目整体打包,陕西工研院获得了东亚银行项目3000万元的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政策,获得了陕西省发改委财政贴息资金105万元。
这对项目的研发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2010年,陕西工研院以“汽车总线中央控制系统”发明专利产权为质押,从该行获得项目产业化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元。
创新二,结合资本方,搭成科技项目产业化平台。
陕西工研院十分注重依托创新项目进行产业化投资,同时也利用资源整合的能力对一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投资。
截至2010年底,陕西工研院投资控股、参股的企业已达到14家,一批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陕西工研院科技项目产业化平台的雏形,陕西工研院也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如2008年与陕西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西安智源电气有限公司,通过两年多的运行,已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承接大型高技术工程的能力。
跨出科技转化“死亡谷”
陕西工研院结合国家重大装备需求,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政府率先承担风险,参与各方分享利益的方式,组织实施项目,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移,培育新产业。
如陕西工研院组织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00kV、±400kV、±600kV、±800kV系列环氧树脂浸渍干式套管的试制,通过西电公司测试,达到了设计要求,形成了交直流产品系列。随之,陕西工研院与西电公司协商,转让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及专利,以微利方式退出。西电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套管公司,形成了新的产业。该产业化项目已于2011年投产,每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
但是,在政策引导与创新项目资金的扶持下,陕西工研院通过金融机构的介入,分散市场风险,加上高校的技术和研发力量与智力资源,就能赢得市场,走出了科技转化转移的“死亡之谷”。
“与此同时,合作的成功使得一些大公司对西安交通大学的研发实力增强了信心,更愿意与高校合作,投资共建实验室等。”
2010年,西安沣渭新区管委会提出在沣渭新区内规划10平方公里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特区”的战略构想。
陕西工研院把握“特区”建设机遇,结合立院目标,在加快建设“陕西工研院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项目的同时,参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特区”建设,提出实施“现代制造服务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方案。
陕西工研院正在推进实施“陕西工研院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现代制造服务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和“陕西工研院宝鸡新兴产业示范园区”,以构成陕西工研院园区基地平台体系的基础。为此,从2011年始,陕西工研院将从单个项目的产业化孵化提升到产业集群体系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