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媒体交大>媒体交大>正文
媒体交大

中国科学报:西安交大携手地环所科教结合渐入协同创新“深水区”

日期:2012-12-12 10:34 浏览量:

2012年,西安交大从海外引进的程海,作为第三作者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论文《末次冰期南美夏季风的高纬度驱动》,这是继西安交大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深度合作以来,在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的又一重大科技进展。此前,中科院院士安芷生等在Science杂志发表的原创性重大成果“冰期—间冰期印度夏季风的动力学”,作为地学领域唯一成果入选了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西安交大携手中科院地环所瞄准全球气候环境变化重大需求,秉承“开放合作、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原则,历经8年,迈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校所合作“三大步”:2004年共建“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2007年开设“地球环境科学系”、2010年成立“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并以此为载体,积极探索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双赢发展。

深度融合,开创学科建设新模式

2004年,西安交大和地环所联合共建“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拉开了校所合作的崭新序幕,为双方迈向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合作的“深水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为充分利用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科学平台,促进地球环境科学的发展,西安交大与地环所共建“西安交大地球环境科学系”,归属西安交大人居学院。西安交大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大力发展地球环境科学学科,开创了我国学科发展的新模式。

西安交大将环境科学学科作为重点发展学科,与地环所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博士点、重点学科、国家级科研基地或平台的申报与建设、研究生培养、联名发表论文、项目申报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

近年来,加速器质谱技术及应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西安质谱加速中心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促进了西安交大地球环境科学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领域交叉学科的发展,开拓了研究和应用的新方向。

联合培养,构建协同育人新体制

西安交大与地环所充分发挥高校良好的育人传统和齐全的学科门类,同时发挥研究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科研队伍等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和人才引进,组建了一流科研平台和科研队伍,联合承担前沿重大项目,积极探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新体制。

西安交大以西安加速质谱中心为人才培养的实践大平台,通过与地环所联合申请科研项目、联合培养人才等教学科研活动,形成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基本模式。特聘安芷生院士、周卫健院士等10人为学校实质性双聘教授,承担环境科学系相关课程的讲授、课程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将科教结合深入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以中心为平台,科技协同教育、双聘教授进课堂”校所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将校所合作协同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实质性双聘教授走进西安交大大学课堂,讲授《人居环境科学概论》、《全球环境变化》等课程,指导培养西安交大14名研究生,并派多名研究生去境外深造。同时,西安交大鼓励硕士生和本科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将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发展技术难题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使得大批学生通过中心实践平台,完成相关学位论文,为西安交大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目前,还有2名联合培养博士生和6名研究生在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工作。

2010年,西安交大与地环所再次深度融合,成立了西安交大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搭建起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教学环境,大力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引进程海博士和黄少鹏博士等,组建了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一流教学科研团队。共建双方的深入合作,进一步促进校所优势互补,提高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中科院地环所通过派遣高水平研究人员为西安交大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授课、指导研究生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研究和实习基地等方式,为西安交大人才培养注入活力;同时,西安交大齐全的学科门类和丰富教学资源也极大地促进了中科院地环所研究生教育水平。双方共建以来,已为中科院地环所培养了17名博士生和18名硕士生。

硕果累累,共建科技创新新机制

西安交大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运用“开放+联合”的模式,加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原始科学创新,探索校所合作科技创的新机制,为我国环境外交、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校所合作极大地促进了西安交大地球环境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并已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学术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目前,双方已合作承担了11项国家“973”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共同发表论文121篇,其中SCI/EI论文77篇,获专利3项。

在此基础上,西安交大与地环所的进一步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扩大联合、深化合作,目前已与十余个国内外知名加速器质谱实验室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西安交大还将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校所协同育人基地,全方位把合作双方的优秀科研人员、先进实验室以及前沿项目等优质科研资源引入育人过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中国科学报》(2012-12-12第6版动态)

 

新闻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6136



文字:本报通讯员 谢霞宇 刘谦 记者 张行勇
编辑:吉康敏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