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央主流媒体近日高度关注西安交大科技创新主体——前沿院。继新华社4月22日刊发《西安交大前沿院:打造“学术特区”创新科研体制》报道后,10余家报纸及网络媒体予以转载。5月6日《科技日报》头版刊发记者史俊斌采写的《“学术特区”的锋芒——西安交通大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记事》,全面、细致、深入地报道了前沿院的情况。
“学术特区”的锋芒
——西安交通大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记事
本报记者 史俊斌
坚定不移谋创新·主体
4月3日,一则新闻由西安交通大学校园传出:当日,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非华裔的现役终身正教授通过西安交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面试评审,接受录取通知,全职加盟该院,正负责组建院内一个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任晓兵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在之前,非华裔的国外名校现役终身正教授加盟国内高校做全职教授是不可想象的,这开创了我国高校引进国外人才的历史,标志着世界级人才的流向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对于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打造高水平“学术特区”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前沿院)是西安交大为适应海外优秀人才快速向国内聚集的新形势,加快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进程,于2010年年底成立的一所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生命科学、基础医学、材料科学等多门基础学科领域的大型综合性研究机构。其基本任务是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产生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
西安交大把前沿院当作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集中引进,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创新创业机制,营造有利于引进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项目,主动进行技术攻关;使他们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西安交大采用“以才引才”方式,通过前期引进的海外一流人才所建立起来的影响力和与国际接轨的科研体制,在很短时间里就打造了一个国际化的、学科交叉的一流研究院。前沿院自2010年12月面向全球招聘各类人才以来,相继收到来自全球的730多份申请(95%以上来自海外),其中包括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论文引用数在全球排名前100的世界级学者,以及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学者。一批标志性的原始创新成果开始浮出水面,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被攻克。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王建华对记者说:“人才汇聚关键在体制,我们坚持把体制改革作为最大限度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突破口。”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表示,人才不是简单地引进来给他们经费和空间,而是要给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更大的成长空间,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而现有的体制难以适应这样的要求,由此西安交大“学术特区”的思考应运而生,成立“学术特区”主要有两方面出发点:一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二是如何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学术特区”“特”在哪?
前沿院根据西交大发展需求,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建立一批前沿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管理模式,在人事、财务、科研、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方面保持相对独立,其各项工作直接对学校负责,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和工作总体目标为前沿院提供必要条件,前沿院在此基础上独立自主开展各项工作。
按照西安交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管理办法(试行)》,该院中心主任、“终身职轨道制”(tenure-track)研究人员等都必须经过严格选拔,其过程完全平等、民主,经过由国际一流学者组成的遴选委员会至少进行一个半小时的英语面试,候选人介绍自己的主要成果,并要“抵挡住”委员会的苛刻提问,力挺超过一整天的轮番“刁难”,甚至还要面临一起去免费“吃饭”和“郊游”等过关考试……可谓“过五关斩六将”;而前沿院院长、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及其负责人、中心主任都是通过提名和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产生。此外,每一位新聘的中心主任,也要得到现有全部中心主任无记名投全票方可通过。
前沿院所有重大决策及政策都必须经过学术委员会集体讨论后才能执行,意见不一致时需通过辩论,还不能一致时则需通过无记名投票最终表决。为此,前沿院特地在网上建立了一个“电子投票箱”,保证所有委员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行使自己的权利。
不久前,任晓兵提出的一项动议在无记名投票表决后因未获得学术委员会的大多数赞成票而被否决。
“特区”效应快速显现
前沿院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管理模式,“终身职轨道制”的人事体制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是前沿院科研管理体制的核心。
任晓兵常常把前沿院的工作比喻成“有红烧肉的瓷饭碗”。他说:“国外教授在拿到终身职务之前都是捧着瓷饭碗,所以他们都拼命地干活,尽量多出成果。而中国的教授都是拿着铁饭碗,但待遇却很低,这点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前沿院就是要打破铁饭碗,使科研人员摆脱沉重的生活压力,专心做科研,实现最大产出。”
在前沿院,只有少数顶尖学者可享有终身职位,其他青年学者均采用“终身职轨道制”,每3年或5年为一个聘期,直至成长为本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时方可转为终身职位。若某一聘期内业绩不达标无法晋升或在规定的年龄内无法达到终身职位的标准则聘用结束。为了补偿任期制带来的风险,任期制人员享有校内同等人员2—3倍的工资。
前沿院给每位科研人员配备与其国际影响力成正比的实验室空间和科研平台建设费,以保证每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这些都与年龄和资历毫无关系。
这一体制迥异于国内标准的金字塔式的“科研梯队”体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年学者的才能,避免在最有创造性的20—40岁的黄金年龄段处于被动的“跑龙套”和“抬轿子”地位。“前沿院招聘的是‘地主’,而不是‘长工’!”任晓兵笑言。
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学者需建立独立的研究中心,青年学者需与其学生建立起独立的研究小组,方向接近的研究小组可以组成一个实验室。当研究方向一致时,实验室可以置于研究中心内;当研究方向不一致时,实验室也可置于研究中心外。随着科研人员的影响力和成果的增大,相应的物理空间等也随之增大,而实验室主任等则需承担更大的职责。
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相互独立又彼此合作,使得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把类似团队的“散兵”连起来,组成“公社”,也就形成了“合力”,打造中国国情的扁平化,建立起让一群精英和平共处的新机制。这叫精英协商制,不是院长负责制。
而前沿院对西安交大校内其他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在人才引进方面,前沿院已经引进的海外一流学者覆盖多个学科,使西安交大相关基础学科的科研实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前沿院在引才纳才过程中,为学校其他相关学科寻找和推荐了许多适合学科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前沿院还先后与西安交大生命学院联合成立了前沿生命科学研究所,与该校理学院联合成立了前沿化学研究所。在学科发展方面,前沿院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积极与校内其他学科开展包括联合申报课题、加强实验室建设等在内的合作,努力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寻找新的研究方向,共同科研成果产出不断。
前沿院的重要成果正在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力。例如,任晓兵基于新理论设计开发了一种新的无铅压电材料,其压电系数超过了全世界依赖50余年,但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压电材料之王锆钛酸铅的性能。该项研究成果可望对广泛使用压电材料的手机、电脑、电视等家用电器全面向环境友好型过渡产生深远影响,许多国内外厂商寻求合作。
前沿院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上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正不断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纷至沓来,可望为正在实施的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附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