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媒体交大>媒体交大>正文
媒体交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卢黎歌:让马克思主义旗帜高高飘扬

日期:2018-05-05 16:33 浏览量:

5月4日上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我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学术界同仁相互交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成果和心得。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在纪念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必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印记。

坚持正确导向和理论创新的建设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不仅具有新特点,而且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特别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同样肩负着新的时代发展使命。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在“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发展历史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刻认识肩上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历史使命,站在“两个不可替代”角度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历史意义。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在这样变化着的大背景下,必然会出现社会思想观念日趋活跃的现象,不同的社会思潮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诉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顺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回应社会重大关切的能力。一方面,要率先知识变革,“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做好“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提供积极智慧和有效方案的智库。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思想先导的功能。既要发挥好主流思想引导社会作用,实现“两个巩固”的效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又要发挥好“解惑”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对非主流的错误思潮和观点的辨别能力和水平。在网络时代,思想舆论场鱼龙混杂,以真理的力量回答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廓清认识误区、回应时代呼声、破解现实难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有引导的能力,也有敢于担当的主动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构,要围绕自己的历史使命,精心设计、科学施工。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倾毕生心血和精力,从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创造,在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也为人类留下了“伟大的认识工具”。正如陈先达先生所说:马克思主义是学术宝库,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座巍巍学术高峰。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尚的人民性。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说:“社会科学家和其他人一样,也具有阶级利益、意识形态的倾向以及一切种类的价值判断。”马克思、恩格斯在艰难环境中奋斗一生,不为一丝私利,为的是维护人民特别是受压迫受剥削人民的利益,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更要担当起“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使命,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为指导。再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应当充分体现实践性原则。

另一方面是由新时代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伟大的时代呼唤理论的指导。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处在民族振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必定发挥着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思想引领,方向是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才能在纷纭变化的复杂局势中,把握大势、找准症结、超前预测、建言献策、破解难题。如果痴迷于把“西天取经”作为唯一“看家本领”,把借鉴吸收当做指导,必然“念歪经、烧错香”,背离社会发展规律,给实践带来误导,患上“洋小姐不服中国水土”的“肠胃炎”。

不辱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的历史使命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目标指向性要明确。这就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做好“四个服务”。

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的呼唤。要站在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战略格局和宽广视角,规划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我们要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术原创能力为驱动力,以抓核心、补短板为切入,做好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规划设计,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到一个新高度。

在学科体系建设中,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由学科为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所构成的。我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科就是体系的基础。在顶层设计时,要设计好学科体系“总装配图”,让每个学科发挥好自己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才能上新的台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科建设中,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国当前学科建设中地位重要。这里对该学科建设提出几点看法:准确把握学科边界,规范设置学科;准确把握本色与特色关系,凝练学科方向;准确把握封闭与开放关系,厘清学科边界。

在学术体系建设中,要抓好选题指南、学术创新、标准导向、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选题指南具有对研究者研究方向的指导性,指南的确定本身体现了制定者对社会理论与实践需求把握的准度、高度和宽度。应用性研究固然重要,但是基础性研究对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要在指南中体现鼓励学者滚动式深入研究,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打好基础,也为培养学术大师营造良好的学术条件。学术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促进学术创新,需要在理念上厘清两个关系。一是学术自由与政治的关系。所谓学术自由,是指在学术研究领域不受妨碍地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只有在自由的学术环境中,才有利于排除思想干扰,活跃研究思路,开阔观察视域,激活思维灵感,通过研究,了解真相,触摸实在,追求真理,把握规律。以实现知识变革、理论创新、寻求真理、探索规律之目的。但是,学术自由不能被理解为政治任性,不能被当作向真理宣战的炮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属性。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为谁研究,是学术选题和确定创新方位需要预先思考的前提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在于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每一项都具有政治含义。打着“纯学术”旗号淡化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属性,是没有出路的。二是一元主导与百花齐放的关系。一元主导,主要是指学术的方向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在正确方向指引下健康发展。百花齐放,主要指的是学术的领域、载体、形态、学术见解和观点。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在比较中鉴别选择,优胜劣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标准导向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牵引力。要改变唯数量、唯论文、唯课题、唯“帽子”的评价标准,建立鼓励理论与实践创新、鼓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鼓励回应社会重大关切、鼓励破解时代难题的建言献策、鼓励质量优先及质量与数量相统一的评价标准。人才培养做人教育是第一要务。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作为根本问题考虑。将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用于人才培养,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要进立场、进情感、进人品。

在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既要关注国际学术共同体的话语范式,更要创新学术话语体系,让中国学术话语走进国际学术对话空间。话语体系不只是一种表达的呈现方式,它蕴涵着不同的价值内涵和导向,还蕴含着不同的话语权。有些话语在表达上看似无甚区别,但是内涵不同,导向就不相同。比如人权在表达上,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西方站在他们的政治立场上,强调的是生命权、平等权、自由权和财产权。这些权利固然重要,但是对于生存都没有保障的底层草民而言,不过是海市蜃楼。所以,发展中国家更强调的是生存权与发展权这些更为基本的权利。可见,话语的解释权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有些话语已经约定俗成地被西方化了,就需要争取话语建构权。比如在价值学领域,普世价值已经塞进了西方价值观的私货,而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致力于建构共同价值的理念,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心声和利益诉求,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认同。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我们在纪念伟大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要坚持马克思所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让马克思主义旗帜高高飘扬。

报道链接:

http://www.cssn.cn/zt/zt_xkzt/mkszyzt/mksdc/zywz/201805/t20180504_4232880.shtml

文字:马克思主义学院 卢黎歌
编辑:腾飞工作室 郑淼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