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媒体交大>媒体交大>正文
媒体交大

国家民委报道西安交大少数民族学生工作

西安交大用爱国奉献的西迁精神滋养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

日期:2018-04-03 09:05 浏览量: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意识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思想建设为引领,以队伍建设和大数据平台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扎实推进“九项计划”。近日,国家民委在第6期《民族工作简报》上以“西安交通大学用爱国奉献的西迁精神滋养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为题介绍了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情况。报道如下: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交大西迁体现的爱国奉献精神,强调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需要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精神。2018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又一次肯定交大西迁教授群体。西安交大在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部署,又用好用活交大西迁这一各族学生身边的鲜活财富,让西迁精神滋养师生,主动将自己的思想进步、学业发展、生活成长与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加强思想建设,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

(一) 将西迁精神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将爱国奉献内化于心。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四面旗帜,将校史教育融入各族学生日常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西迁老教授专题报告、西迁广场实景授课、耄耋与青春对话等定期不定期活动,让各族学生深刻认识西迁的精神内涵,就是听党指挥跟党走,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深刻认识并一代代传承老一辈西迁人“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壮志豪情,让爱国奉献精神内化于心。

(二) 将西迁精神与办学创新相结合,让爱国奉献外化于行。将学习实践由校内向校外延伸,用好陕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加大骨干培养力度,多年组织“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研修营专题实践活动,赴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引导树立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

二、用好创新机制,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一) 用书院制教学让各族学生充分交融。多专业、多民族学生在书院混合住宿,集体生活、学习,充分交往交流交融。书院配套设立学业导师、朋辈辅导制、民主管理等六项制度。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存在学业困难,书院坚持组织高年级学生与他们开展学业帮扶结对子,各族学生从入校起就朝夕相处、相互学习,实现了人才培养“各民族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实效。

(二) 用真情关爱让学生在集体中成长进步。用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让爱国奉献入脑入心,成为各族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学校举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论坛,专题聚焦少数民族学生等问题。2005年起实施辅导员“知心工程”,实现辅导员与各族学生谈话谈心全覆盖、民族地区重点学生家访全覆盖。成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库来西·同心圆”辅导员工作室。定期举办少数民族学业困难学生座谈会,校领导与学生谈心,布置学业帮扶工作。制定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帮扶计划,使家庭困难、学业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得到资助、帮扶。制定了《民族预科生培养方案(2018版》,提出培养“思想政治和文化水平”双达标学生的目标。

三、传承西迁精神,写好扎根西部、服务国家新篇章

西迁62年来,西安交大累计培养毕业生25万余人,近半数在西部工作; 培养出的33位院士中,有近1/2在西部工作。通过西迁精神的熏陶和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地区学生能够正确作出就业选择,把“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结合起来,实现了民族地区和内地省市双向流动; 内地生源学生接力历史新使命,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继续建设大西北。近5年来,直接就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千余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五个自治区就业,其中包括非当地生源的汉族毕业生。2011年以来,与对口支援的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这些新疆急需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毕业后基本回疆工作。

新时代,学校将把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弘扬西迁精神紧密结合,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开展爱国奉献专题教育,引导学生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同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继续做出无愧国家、不负时代的新贡献。

文字:统战部 学工部 研工部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