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双一流’对学院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生命学院院长刘建康表示。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形成了生物医学医学信息与仪器、生物医学超声、生物信息学与应用技术、生物医学光子学与传感器等优势学科方向,并向生命科学的核心领域深度交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已形成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线粒体生物医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优势学科方向。2015年,学科进入ESI的前1%行列。

学院下设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科学与工程系两个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分析技术与仪器研究所、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三个研究所、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康复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共享实验中心三个研究中心。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优青 1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名等。徐峰教授团队与航天学院卢天健教授团队合作的生物组织热-力-电耦合行为机理”获2014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原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刘健康教授入选爱思维尔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中“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百名高被引学者榜单。
学院注重国际化科研发展,2015年学院成立Douglas C. Wallace线粒体表观与遗传学信息科学研究所,研究所将结合国家需求,开展线粒体相关疾病的研究工作,建成线粒体领域的世界一流研究所。

学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研究,认真讨论,凝聚共识,大家一致认为,生命学院一定要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的历史机遇,科学谋划,凝心聚气,按照学校部署,实施“理科跨越计划”和“生命医学突破计划”,真抓实干,深化改革,服务地方,成为国家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支撑。
刘健康谈到,“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工作是抓好队伍建设。生命学院将坚定不移坚持“厚待重用现有人才,坚定引进急需人才,着力培养未来人才”的队伍建设整体原则,重点抓好青年拔尖人才的引进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构建层次结构完整的队伍建设体系,建设一支在结构和水平上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相匹配的核心骨干教师队伍,为学校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