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媒体交大>媒体交大>正文
媒体交大

【中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 培育追逐“中国梦”的民族脊梁

日期:2013-06-07 11:11 浏览量: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半月刊)2013年第十期“特别视野”栏目刊登郑南宁校长的文章“立德树人 培育追逐‘中国梦’的民族脊梁”,全文如下:


               立德树人 培育追逐“中国梦”的民族脊梁

                          
                                         郑南宁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学应当以育人实践来回答“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培育追逐“中国梦”的民族脊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丰富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大学还应当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守望者和担当者,面向世界塑造一种开放和包容的中国精神,在大国崛起中引领先进文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美好期盼的精神殿堂。

一、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思想力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应该把它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思考,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既有中华民族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有时代进步带给社会新的共同追求。大学作为人类思想的策源地、文化传承创新的守望者和担当者,应该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中引领先进文化,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和创造中华文明,这是大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应该是大学培养一代新人的基本要求。大学时期是年轻人思想启蒙阶段,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决定了我们这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因为“我们培养了什么样的人,就把什么样的世界留给了后人。”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在思考和坚持实践:如何让学生形成充实和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把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格养成、独立思考、创业精神等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中?使当代大学生在追求个人价值体现过程中,实现思想启蒙,成为我们国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坚力量。实际上,一所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也集中体现了这所大学所坚持的价值观。

思想启蒙需要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树立一个全新的对社会、对文明、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充实而正确的理想信仰,并且树立为之奋斗的决心。体现思想启蒙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用课堂“满堂灌”方式和脱离现实的说教来实现。它要凝练时代的精神,又要给学生明确而贴近社会、贴近“人”的内容,解答时代问题,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是有以上思考,2004年以来,西安交大重新构建了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五大类20门课,涉及道德与伦理、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与法律、人文与艺术、生命与世界文明。通识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和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带来批判性思维,带来更宽阔、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具有判断和抵制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落后文化和极端思潮的能力,使好的文化成为一种思想力量,产生推动时代发展的正能量。
 二、坚持立德树人是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在学生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怎样的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把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精神和心理上对超越狭隘功利主义的美好价值追求不是越来越强而是越来越弱;对社会的责任和理想的追求不是越来越迫切而是沮丧和失望;人文关怀的精神与关心他人的意识不是越来越明显而是越来越淡薄,那么,这种教育是没有质量和意义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人做人,先生不该专教书,应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只顾读书,应学为人之道。”他还指出:“政治之良否,视乎社会之风俗,风俗之厚薄,视乎人民之道德,败德之人,不得志害其身,得志害天下”,“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品行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正如西安交大老校长唐文治先生所言“教育要以德为先”,这也是近年来,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把握时代大势,引导学生对民族复兴的深切关注,把个人的目标融入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学校改革思想政治类课程,回答学生关心的话题,用中国的发展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与学生辅导员队伍共同形成课堂、课外相互支撑的育人大格局,促进优良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将“立德树人”的甘霖播洒到师生心田。

教师自身的涵养和言传身教,对“立德树人”尤为重要。当前我们要认真审视师德涵养,反思和回顾教育的变化,追问教育的本质,守住责任,点亮心灯,唤起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教师是推动知识创造和传承的中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是真理、知识、尊严的象征,他们的品行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在大学里有一大批教师默默守护着“奉献”这一教师群体的基本价值观,正是他们用“爱与创造”支撑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然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队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文化和价值追求呈现出多元现象,个别教师的行为屡受社会公众诟病,大学对此要有充分的重视和对应。

坚持爱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它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师德素养。世界上的爱有各种各样,在师生交流的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的爱,是老师的理性思维、价值取向和创造性美感凝练而成的“爱”。教师是把自己的岗位当作“职业”来经营,还是作为“事业”来追求,体现了教师的价值观。“职业”与“事业”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教师的高尚教育情操和思想境界。教育需要教师真正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真正“零距离接触”,在点滴中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学生的成长不能仅仅依赖理性的说教,还需要师生的交流和感性的呵护。

立德树人,怎样更贴近学生?如何让学生知晓真实的自我?如何使学生在师生的交往中获得真知?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教育要从“心”开始:教师要尽心,也要懂得学生的心。乐其所乐,忧其所忧,与同学分享成长的喜悦,共同解答学生成长的困惑,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社会的尊重,才能引导学生完善人格,走向人生的新境界,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真正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坚持言行统一回答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诉求

大学,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滋养学问的地方。有“人才”和“知识”,大学追求的“学问”方能生生不息,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孩子的成长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梦”在家庭的具体体现。作为父母最期盼的是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经过大学的滋养和砺炼,能够自立自强地走向社会。当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来到大学,大学就要开始为家长分担教育孩子成长的责任。因此,大学的职责不仅仅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还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地走出大学校门,实现中国家庭的“梦想”。

为了应对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们需要改革当前不适应素质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把说的和做的统一起来,营造育人新环境,建立学问和人生砥砺合一的教育。面对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的变化,大学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大学的使命和自己的责任,把目光和主要精力多投向人才培养,真正地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成为身心健康、有信仰、有理想的优秀人才,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回答社会和家庭对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诉求。

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大学已不是过去的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时时需要面对今后就业的社会压力和人生的激烈竞争。而我们传统的以“管理教育”为主的学生思想工作、培养“听话”和安分守己的学生,以及专业学院统一管理本科生学业和思想工作的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教育大环境的变化和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

面对这些年轻的学生,大学需要严肃地思考:在给学生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如何使学生能有一个健全的心理素质得以成长。因此,近十年来,我们把本科生的思想成长、心理素质培养和学生社区生活环境建设作为学生管理工作改革重点,强调人格养成与专业教育并重,推行以人格养成和第二课堂教育为宗旨的本科生住宿“书院制”。目前,西安交大八大书院已覆盖全部本科生,书院的管理机制建立在本科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基础上,积极践行彭康老校长倡导的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三活跃”的大学校园生活,促进了学生的自尊自信、人格养成、学业和思想的成长。书院的设置有利于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学生辅导员队伍,较好地解决过去辅导员在以学术为导向的专业学院里被边缘化的问题。而专业学院的教师通过担当书院的“学业导师”或班主任,参与第二课堂的育人工作,有时也参加书院的一些集体活动,书院成为师生亦师亦友的温馨家园。我们有了书院的育人载体,就可以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放到学科建设同等地位上来考虑及规划。

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关怀“每个”孩子、培养“每个”孩子,是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对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科学阐释。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业,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坚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教育就是要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让后进的学生跟上来,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学业有成,走出校门后回报父母与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学习的成功,人人都能成才。

如果大学的教育不能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成长起来,在精神和心理上树立改变今后人生的信心,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教育对学生个体而言是失败的。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呵护每个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多尽一份心,有困难的学生就会多一份自信。在大学里,拉回一个处在学习掉队边缘的同学,比奖励优秀同学更有价值。为此,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学业辅导中心,对学业上有困难或思想上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特别帮扶,帮助学生找回迈进大学第一天的信心和理想;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业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与学业辅导。该中心的建立有力支撑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

如何通过“立德树人”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大学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学是人类近代许多科学发现的策源地,而重大的科学发现意味着一种新的文明即将形成。大学在这方面要有所作为,必须坚持创造的科学精神、卓越的教育教学和不懈的文化传承创新。这样才能使大学真正成为国家的智力源泉,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在精心的课程组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连绵不绝、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和兼收并蓄气脉的维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丰富,但精神文化却停滞在低水平,社会公众将目光聚焦在怎样寻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找回失去的文化,这种思考已经成为我们社会遏制不住的冲动。探寻文化的回归,不是简单地回到孔子时代的儒学,而是要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其它优秀文化的成果上,坚守中国文化的精神家园。

中国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应该在人类和平与经济繁荣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的呼唤,大学要担当起文化复兴和价值追求的责任与使命。一个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才会用包容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西安交大通过推进书院内涵发展,构建通识类基础课程,实际上都在强调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强调人格养成和专业教育的并重。大学的专业教育能使学生知晓物质世界的种种可能和局限性,而对文化的了解才能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清楚人性的善恶,懂得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大学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坚持大学自己的人文主义,这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内涵,也是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坚持树立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民族自信心。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能被世界多数民族、国家所认同,并能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真正强国的象征之一。对于大学而言,在大国崛起中培育出让世界认同的文化和杰出人才、传播和创造中华文明,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了一条与西方世界现代化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成就是不可辩驳的。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价值观的圣庙以外取得的,它的持续发展将会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不同于西方的社会民主制度。作为未来的世界强国,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应该在人类和平与经济繁荣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培养人是最根本的,同时要积极面对世界塑造一种开放和包容的中国精神。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总是以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演进,文化能够深刻体现一个时代的民族思想深度和思考维度。在中国大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中国人期待百年的现代化之梦正在实现。

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大学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脊梁,担当起文化复兴和价值追求的责任与使命。一个开放的中国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途径,也是中国一流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编辑:星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