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1日《光明日报 》 高等教育版刊登了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的署名文章“教育的内涵与质量”,现全文转发。
教育的内涵与质量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郑南宁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国大学要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内涵和质量的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必须做出严肃回答。
真教育体现人文精神
教育的本质是把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人格养成的过程。教育要为保障人人享有发挥自己才能、掌握自己命运而提供必需的思想、判断、人文情怀和劳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全人”,走向社会。
真正的教育不是说能够读懂几本书,根据专业知识去就业,而是使受教育者的心中要有人文关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的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与核心,教育的人文思想是要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学术批判和科学求真。一所优秀的大学应当发挥大学的人文精神对人才培养、现代社会发展及先进文化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大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科技创新的场所,也应追求人文关怀的终极价值,并成为人类社会公正与理想的源泉。
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忽视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的教育是一种片面的教育观。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引导,会使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淡薄,缺乏对人生价值追求的思考和对人类文化价值的理解,也会使一些教师的价值观和他们的人生追求产生弱化,这些都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要求。
在伴随中国日益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中国的一流大学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人文价值诉求和人文主义。大学的教育教学要承载应有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真正成为国家的智力源泉和执政的“智库”。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坚持大学自己的人文主义,这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内涵,也是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这样才能真正回答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价值诉求。
用教育教学传承人文精神
大学的人文精神不是依赖简单的国学知识和泛道德化的教育形成,也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是这所学校代代相传的大学文化、教育理念和学术传统风气,还有学生社团活动、卓越教师的个人魅力、同学之间的交流、校园里令人流连忘返的老楼旧屋。
在大学的人文教育中,我们必须加强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哲学、心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社会发展成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清楚当今社会发生的变化,形成完整的价值观。特别是在理想主义和价值追问不断被遗忘甚至被嘲弄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激励和发现当代青年人所应有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
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的理性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大学培养的千万人才支撑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完美的地方。
尽管如此,这也不应成为一味抱怨和批判中国教育的理由,当前中国教育所存在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包括受教育对象的共同责任。
教育是一个过程
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了解和洞察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与过去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面对许多大学生成长的困惑,师生的互动也是教育内涵的重要内容。因为科学精神的传播和人文素养的感受,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接触,这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教师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职业,更应是一个具有行动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实践者。针对各方面的纷繁变化,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学会与时俱进地积极应对。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培养学生首先要把课堂教学搞好。课上不好,一切无从谈起。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教师要融汇知识,要激发学生的一种冲动和激情,让学生听完这门课,豁然开朗。
教育本身是一个缓慢、优雅和美妙的过程,不能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把“书”读好,把“社会”读懂,使他们真正能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这就需要我们把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体现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依靠每个教育工作者深厚的直觉和倾心的付出,还要把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感情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深入思考以什么样的教育在特定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实施“2+4+X”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学生创新实践的“工程坊”、推行本科生“书院制”、倡导“体育精神”的人才培养等四项系统重大改革,这是基于百年交大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础,在新时期对教育内涵的思考和提高质量的行动,它不是关注眼前的发展利益,也不是一次“惊涛骇浪”走过场的改革,而是实事求是、深刻又缓慢并逐步深入的“静悄悄”的变革。
一所大学的建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所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形成与产物,它能为社会公众评价这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留下传奇的“故事”。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大学不能用世俗的观点左右自身的发展。大学作为社会理想的存在,要以更宽阔的视野、更长远的发展,关注自身的育人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