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30日,陕西日报刊登了本报记者王鸣琦、实习生李慧采写的文章,现刊登如下。
校园里的“梦工厂”
——西安交大工程坊见闻
校办工厂是过去高校学生了解工厂、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地方。
后来随着社会对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要求,各高校纷纷加大投入,“校办工厂”大多也被“工程训练中心”取代。而西安交通大学独选一个“坊”字为它的实践活动基地命名,仅仅是名称不同,还是另有差异?日前,记者来到西安交大,走进工程坊。
做梦的新平台
绿树掩映中一片旧式小楼,梧桐大道旁一幢现代建筑,七月暑假的“工程坊”安静了许多,放置在A区一楼大厅里的照片和奖状依旧述说着工程坊平日的热闹与辉煌。机器人队多次国内赛的冠军证书,连续问鼎亚太地区国际大赛的冠军奖杯,学生实践活动的图片资料,校外人士参观考察的纪念……
“一个人的智慧不仅在头脑里,也在手指上。”温家宝总理的话醒目地写在墙壁上。 说起工程坊命名,王晶主任这样自豪地解释:“‘坊’是中国古代产生的社会形态,若追溯回唐朝,交大校园便置于坊间。而交大的工程坊不同于一般高校的‘工程实践中心’,因为它不仅是为学生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的新型工程实践训练基地,而且还是学生的课外自由实践、科技创新实践专门项目的场所”。从工程坊诞生起,这里已成为年轻学子们科技实践“梦工厂”。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坊于2007年10月总体规划建设,规划面积13000平方米。目前的工程坊每天可接纳100多人次的自由实践,为11个项目团队提供支持,其中既包括Robocon机器人队、飞思卡尔智能车队等科技类项目,SIFE(赛芙)团队的社会实践项目,还包括绣坊这种人文气息浓厚的课外实践项目。
据介绍,未来交大工程坊还有扩展学科基础类实践平台的趋势,在现有基础上稳步增加,使得工坊提供实践平台更加多元化。学生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今年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达到100万元,将来投入还会不断增加。“我们有能力、有想法,提供最好的条件和设备给学生进行
科技项目活动。”
“动手的图书馆”
亲手设计制作出机器人站在国际大赛的舞台上,自己手工做出各种小饰品点缀生活,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程坊里,这一切都有可能实现。工程坊,既被称为交大学生的“第三课堂”,又被称为“动手的图书馆”。
“工程坊是一个动手做出东西的地方,不仅是做,而且是做出。”
一位男同学觉得电动自行车的设计高度对一部分人来说用起来很费劲,于是想在工程坊里自己动手改造一下,在联系工程坊老师表达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很快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他带着自行车过来,利用工程坊的设备和材料,自己动手实现了自己的想法,改造出一辆新车,骑起来既省力又舒适。
工程坊B区的绣坊是一个以工艺品手工制作为主的地方。这里多是有兴趣的女生们时常光顾的地方。“每月集中活动时来的同学都很多,平时零零散散也有一些同学过来,女生们借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做做工艺品,也觉得挺有意思挺满足的。”一位女生说。当然这里也会有一些男生过来,想要亲手做个小礼物送给自己女朋友,觉得很有新意。同学们说,来到绣坊做点手工,既培养了日常生活的动手能力,也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的能力。
如今的工程坊,不仅吸引着交大学子,而且还对外开放,每年都要举行一周开放日活动。目前,工程坊开放日活动已举办了两届,吸引了校内校外很多同学的兴趣。
科研的起跑线
“法国有一种机器人‘now’,每台售价一万欧元,折合人民币大概十万元,学校最初买了两个,它最大的问题就是易碎,经不起摔,我们的学生就开始探索防止机器人摔跤或者当它快要摔倒时能做出保护自己不摔倒的技术。为了满足学生研究的需要,学校决定打算再购买两个供同学们研究。”
到工程坊去搞研究,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游戏。每个要来这里研究的学生,必须先交一份项目计划书,表述研究目的、研究计划以及经费的需求。王晶主任说,这不是为难学生,而是对学生科学研究基本素质的培养。一位在工程坊里担任过科技实践项目团队负责人的同学觉得,项目团队的运作除了给学生一个自主实践、实现自己想法的平台,还可以锻炼大家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懂得全局筹划,要学会交流表达,甚至还要学会如何管理经费,如何写项目的计划书和总结报告,除了学术上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的东西很多。
西安交大的大学生Robocon机器人队一直战绩骄人,这一团队的纪律在外人看来则近乎苛刻,队员赵文玉说:“‘优秀是我们的习惯,拼搏是我们的传统’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机器人队的文化,成绩也都是在大家一点一滴的努力下获得的”。其实,全心投入、努力拼搏也是工程坊所有项目团队的精神。7月20日已是暑假假期,飞思卡尔车队的同学们还在队里准备比赛,牺牲休息时间,地铺、简单的方便食品,已经在武汉读书的几位研究生也回到母校,和其他同学一起“以队为家”。一位女队员说:“工作是挺辛苦的,但大家都觉得值得。”车队大本营摆着她的一束鲜花,在这个满是零件和工具的房间里,格外引人注目。
采访结束时,王晶主任说,用什么词来表述空气在人类生存中的状态,必需?无形?还是其他什么?在他眼中,交大学子与工程坊之间,正是“人与空气的关系”,工程坊的实践过程对学生素质的拓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甚至不需要学生意识到这种提高的存在,只是当未来需要这种素质被发挥的时候,学生才会发现自己在工程坊里早已得到。
当然今天的工程坊还只是刚刚起步,从硬件到软件尚需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交大95%以上的学生都会到工程坊来,但主要还是因为交大的本科生,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大都要开设金工实习的必修课。传统教学体制下学生课余时间太少,思想上忽视动手能力的训练等等,也是工程坊在日后还需要跨越的障碍,但西安交大工程坊透视出的新的办学理念令人欣喜,给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