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向他们以及广大援外医疗队员致以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陕西省第37批援苏中国医疗队队员中引起热烈反响。西安交大二附院派出的12名队员也认真学习了回信,大家纷纷表示,要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苏丹,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东端,自然条件恶劣、传染病高发、政局不稳,也被联合国公布为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国援苏丹医疗队是援非医疗队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医疗队之一。自1971年4月中国政府向苏丹派出第一批医疗队至今,半个多世纪来,已有37批1111人次的医疗队员远赴苏丹,累计诊治门诊患者828.88万人次,救治住院患者30.49万人次,实施手术21.85万例,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护佑生命,为改善苏丹的医疗卫生状况,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贡献美好年华,也为中苏两国卫生合作与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由陕西省42人组成的陕西省第37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正在开展援外任务,对口支援当地3所医院,其中有12名队员来自西安交大二附院。
神经外科刘重霄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备受鼓舞。在医疗援非的征程中,既有艰辛,也有沉甸甸的收获和喜悦。回想起我们神经外科组为一例粉碎凹陷颅骨骨折并伴有脑挫裂伤的3岁幼儿施行开颅手术,受限于当地条件,幼儿的开颅手术非常操心,但在手术救治成功后,家属那种发自内心的感谢,一声“萨迪嘎(朋友),格瑞斯(好)”温暖了我们的心。除了日常的临床工作,在队长的带领下,二附院队员作为核心骨干积极参加、举办了多种类型的培训讲座,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2022年12月举办“第37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恩图曼友谊医院重症医学培训讲座”,8个专题讲座结束后,与会的苏丹医护人员全体欢呼,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谢,这一幕也深深感动了我们、温暖了我们。本次活动也受到当地医院和卫生部国际合作司的高度称赞,并在苏丹国家电视台专题报道。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发扬中国医疗队精神,传承前辈荣光,以仁心仁术造福苏丹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中苏友谊之桥添砖加瓦。
中医科安鹏表示,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作为中国援苏丹医疗队的队员备受鼓舞,我在恩图曼友谊医院和总统府中医门诊开展医疗援外工作已经9个月了,在这里能够用祖国医学帮助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我感到非常的自豪。我在中医门诊首次开展了火针疗法治疗关节痛,在迈古玛孤儿院义诊活动中给当地医护人员培训了小儿推拿,与当地医生交流中医疗法推广祖国医学,在当地针灸非常受欢迎,每天早上要接诊60多个病人,当地患者治疗后经常会说“塔哈森过意思 萨迪噶 修可兰(治疗效果很好朋友感谢你)”,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当然我们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生活的不便、物资匮乏、传染性疾病高发,常年高温天气,有些治疗室还没有空调,上完门诊汗水会浸透工作服2-3遍。虽然援外医疗工作不易,但我们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克服各种困难,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百姓,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普外科杨屹表示,西安交大二附院有这样一群人,在苏丹他们没有名字,但非常自豪,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中国援苏丹第37批医疗队已有51年历史,作为中国援外工作中的金字招牌,得到一批批援外医疗工作人员传承,条件所限许多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当地医生因治疗处理棘手往往推荐找中国医生。面对苏丹人民的期望和病痛折磨,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设法从国内带来部分精密手术器械、显微设备,开展先进手术,对当地医护人员培训,手把手一步一步使其成长,组织MDT团队及时确保治疗落实。苏丹人民不知道我们是谁,但知道我们为了谁,是朋友。我们不知道患者是谁,但我们知道苏丹人民和中国人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非常骄傲,因为我们是民间大使,我们是中国医生。
妇产科刘韡表示,我所支援的苏丹阿布欧舍友谊医院,是中国援苏丹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之一,这里民风淳朴,中苏友谊深厚。阿布欧舍镇四十岁以下的居民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医生的迎接下来到这个世界。作为一名援外妇产科医生,在阿布欧舍这里更能体会到中苏两国民间友谊的深厚,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我的患者Mohamed是一名20岁的初产妇,她就是由中国医生接生来到这个世界的,她个子不高并且嗜糖,她很担心生产时不能顺产。我通过对Mohamed进行孕期饮食、营养和运动的指导,控制胎儿体重在3公斤左右,使她顺利分娩。Mohamed的妈妈Faiza48岁了,有7个孩子,其中两次生产都是中国医生接生的。她们一家人都非常感谢中国医生,家属还提出让Mohamed的孩子取我的阿拉伯名字来做孩子的名字。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很有幸作为一名援外医疗队员能够服务于当地老百姓,我一定谨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医疗队精神,用实际行动造福当地百姓,为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内科张丽娥表示,我很荣幸成为成为第37批援苏丹医疗队的一员。来到苏丹阿布欧舍,才知道这里医疗条件很差,老百姓生活水平很低,医疗知识很贫乏,患病人数很多。这里常见有三大类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我充分发挥多年的医疗经验,尽可能仔细、认真地为他们做出准确的诊疗。每次他们过来复诊时说很好时,我就觉得一切都很值得。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回信后,我很受鼓舞,我将克服一切困难,尽我所能,为苏丹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为援非医疗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骨科高宗强表示,很荣幸,我有机会参加了第37批中国陕西援苏丹医疗队,在这9个月的生活中,也经历了各种不习惯,遇到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全体队员都坚持工作,我个人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做了恩图曼友谊医院第一例单侧小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解决了23岁瓦利德3年的腰腿痛难题;一例32岁陈旧性脊柱压缩骨折伴截瘫的患者经过我们减压复位内固定后,重新站了起来,恩图曼医院院长、苏丹知名骨科专家阿明全程观摩手术,对我们中国医疗队员竖起了大拇指。救死扶伤本身就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力争以自己的技艺服务于非洲人民,将我们祖国的善意传遍非洲大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再次让我们坚定信念,力争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
麻醉科白洁表示,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员的回信,我深受触动。想到初来阿布欧舍医院,没有术后镇痛器材、药品及措施,患者认为手术后疼痛是必然的事实,都选择默默忍受。看着术后患者的痛苦的表情,我默默地想要改变这个现状。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和功能锻炼是术后恢复关节功能的关键因素,术后的剧烈疼痛不仅影响早期康复锻炼,还会增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风险,术后镇痛尤其关键。术前与手术医生进讨论后决定解决患者术后镇痛的问题。我用医院仅有的一台超声机做了超声引导下持续股神经阻滞,没有专用穿刺针和留置导管,就用静脉留置套管针代替,没有持续输注泵,就采用间断推注。术后次日查房,外科助理兴奋地说:“患者说昨天晚上没疼,关节也可以轻微被动运动。”看着患者脸上舒展的表情我倍感欣慰。工作中类似的困难和挑战很多,我们利用带来的先进技术,结合当地医疗条件进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使我们备受鼓舞,援非之路阻且长,吾将行而不辍。
神经外科张明表示,苏丹地处撒哈拉沙漠附近,是传染病高发的国家,而医疗队所处的地方经济条件差、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设备欠缺,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医院逐渐打开局面,众多患者慕名而来。我们来到苏丹的使命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当地患者解除病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进行多发病的科普教育,力求改变当地医生及患者对某些疾病认识存在的问题,示范讲解规范手术操作,改变当地人对疾病的传统观念。虽然医疗队的工作充满挑战,但中国医疗队精神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光荣传统一直鞭策着我赓续前行。我将继续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苏丹人民服务,展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风采,为增进中苏人民友谊、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
泌尿外科王振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所在的中国—苏丹恩图曼友谊医院尚无重症医学科,危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成为阻碍医院整体发展的短板,面向当地医护人员开展重症医学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成为重要且紧迫的任务。在医疗队的统筹组织下,我们开展了重症医学系列培训讲座。我立足本专业,聚焦重症医学中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精心准备讲座内容。我的讲座在当地医生群体中收获了热烈好评,他们感受到了医疗队高超的理论、技术水平与细致专业的工作态度,也更加提升了当地医护人员对重症医学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救治能力。作为一名援外医疗队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把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鼓励转化为实际行动,转化为攻坚克难,胜利完成祖国援外医疗任务的强大动力,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眼科范雅稚表示,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当地患者亲切地称呼我为“光明使者”,而我觉得自己更像是“刀尖上的舞者”。苏丹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如何因地制宜设计出效果好又便于当地医生学习掌握的手术方案以此惠及更多患者,是很大的课题。我清楚地记得在这里治疗的一位白内障患者,在手术接近尾声时,我发现患者的后囊膜正中部位有一块非常严重的混浊钙化,这是非常罕见的,当地医生表示从未见过这种病例。由于医疗设备有限,我只能选择最适合当下情况的、治疗效果较好的手术方案。在手术顺利结束的那一刻,观摩的当地眼科医生为我鼓起了掌,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中国医生太棒了!”面对援外医疗工作的困难,我会用实际行动践行援外医疗队精神,也将继续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耳鼻喉科高天喜表示,作为援非医疗队成员,我时刻践行着中国医疗队精神。在艰苦环境下,克服苦难,逐步开展诊疗工作。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援助,更重要的是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援助。通过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发现技术短板,开展新项目及新技术,培养一支能扎根当地的专业医疗团队,以期为苏丹当地人民提供便利且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们将继续传承中国医疗队精神,不负厚望。让我们用青春和汗水为中苏友谊的加固添砖加瓦,谱写援外医疗路上最美华章。
肿瘤科闵卫利表示,从踏上苏丹这个国土,我就深深感到苏丹人民的热情和友好。在生活中,一件件小事感动着我,向苏丹朋友问路,他们会立刻放下手中的生意,即使再远,也会带到目的地;眼镜架坏了在当地维修,维修师傅当得知我是中国医疗队医生时,坚决不要钱,还说:“你们不远万里,帮助我们苏丹人,这是我的一点小小的心意!”还有很多这样看似普通却不平凡的小事,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当地老百姓对我们的友好和信任。同时我有了深深的重担,下定决心一定要将中国医疗队这个金字招牌发扬光大,越擦越亮。我将无创、微创、快速康复等先进外科理念融汇到工作和临床带教中,言传身教,做好表率。在接下来9个月的工作中,我将牢记并贯彻中国医疗队精神,做一名无上光荣的白衣天使,也做一名传递温暖的友谊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