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对“老西藏精神”的阐释在二附院引起热烈反响,特别是六批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对“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丰富内涵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
急诊科援藏人才古长维激动地说:“我们正是践行着‘老西藏精神’开展医疗援藏工作的,这是一项特别有使命感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确保’和‘十个必须’的治藏方略,是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我们对此有深刻体会。”8月21日傍晚,二附院古长维随陕西省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凯旋。在掌声、鲜花和欢呼声中,他激动地与接机同事和亲友相拥。一年前启程援藏时的欢送、一年来在阿里的追寻和见证、返程前与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工作交接、与阿里同行和患者的依依惜别……一幕幕场景也在他的脑海浮现。
国有召,召必战,战之必胜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发展需要。自陕西省对口支援西藏以来,二附院从未缺席过每一次担当。早在80年代二附院就已先后派出医护人员参加陕西省援藏医疗队。1981年8月,皮肤科徐汉卿参加陕西省第一批援藏医疗队远赴西藏,主要负责日喀则地区医院、萨噶县医院,培训医务人员,协助卫校、防疫站等医疗单位开展工作。1982年7月贾天成参加陕西省第二批援藏医疗队赴山南地区并任医疗队队长。1985年5月,儿科李瑞林、耳鼻喉科刘志毅参加陕西省第三批援藏医疗队,他们也成为二附院最早踏上西藏这片圣地的援藏专家,从此掀开了二附院支援西藏的序幕。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使命要出新作为。2015年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组部创新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5年以来,二附院先后派出六批专家加入到陕西省对口支援西藏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地区医院)的国家使命中。5年前的地区医院是全国最后一所没有评级的地级医院,经过努力,医院于2016年12月通过“二甲”评审,2018年12月晋级“三乙”,现正在迈步创“三甲”。医院发展呈现新变化、人才素质实现新提升、服务功能得到新增强、诊疗规范取得新成果、医院管理开创新局面、为民服务展现新作为、秦藏情谊有了新发展,这是阿里地委和行署领导对陕西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高度评价。这份成绩单凝聚着二附院十位医疗援藏人才久久为功的接力。他们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特别讲团结的二附院优良传统践行在弘扬“老西藏精神”中。
二附院参加首批组团式援藏的是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刘明和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正良。
2015年8月,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拉开了地区医院提速发展的开篇大幕。刘明深知“授人以渔”的道理,他把“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学科梯队合理、专业设置完备的当地妇产科专业学科”作为中远期目标,为地区医院妇产科规划好了后续数年的发展蓝图。同时立足现实,稳扎稳打,全身心融入临床一线,负责起病区所有患者的诊疗方案、手术操作及临床带教,从问诊、专科查体、基本操作各方面手把手带教,突出强调规范性和专业性要求。他开展日教学查房、周业务学习、PBL教学,使科室医疗质量和人员业务素质逐步提升,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高危妊娠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转诊率显著下降,抢救危重患者34例,实现了他在藏工作期间危重孕产妇零死亡的工作目标。刘明推动开展妇科新技术和疾病普查,在当地支持下筹建了首个阿里地区妇产科学会,推动全地区妇产科业务学习交流、上下级医院双向转诊、指导下级医院临床工作,有效降低了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
张正良一到地区医院就被任命为120急救中心主任助理,一头扎进急救中心筹建工作。彼时新建完工的120急救楼在设计、布局、设备购置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亟待完善。他和团队实地考察、调研、借鉴内地经验、结合当地急诊病源情况,科学规划,设置了候诊区、急诊内外诊疗区、抢救间、操作区及清创缝合区,装备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健全了制度、流程、文书等,设计制作了院前急救病历,终结了既往出120急救但不书写病历文书的历史,从软硬件方面推动了地区医院急救能力大幅提升。5个月后,他再次被委以重任,兼任重症监护室主任筹建ICU,为这个海拔最高的ICU科室建设做了扎实的奠基工作。2016年3月,地区医院创“二甲”提速,张正良兼任医务科副科长,全面负责医务科办公室建设和“二甲”创建工作。从规范文档管理到完善制度建设,从分解“二甲”任务到开展院内自查,从督促整改到重点科室督查,从核心制度落实到质量指标检查,从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到启动开展新技术管理,从首度印发《医疗通讯》到制定并落实传染病管理制度及传染病上报程序,他主导完善了多项工作,填补了多项空白。
接力组团式援藏的第二批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谦,第三批心血管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国恩、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段钊,第四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罗花南、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韩俊丽,第五批急诊科主治医师古长维,第六批心血管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朱参战、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龚伟,他们均以国家队的实力担当在各自专业领域,为地区医院相关科室的发展开疆拓土、贡献力量。其中张正良和罗花南在2020年初又加入到二附院援鄂医疗队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在武汉抗疫一线坚守2个月,继续传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
人缺氧,患少医,医者无畏
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一度被称作“生命禁区”的“天上阿里”,高寒缺氧,冬季氧含量还不到内地的一半。因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差、偏远地区缺医少药,甚至有“生得困难、死得容易”之说。这也是二附院每一位援藏人才要面对的挑战。但在他们身上,“缺氧不能缺精神,艰苦不能降标准”却得到最淋漓的体现。
李谦进藏后曾出现过严重的高原反应,心脏不适、头痛等,特别是在甘孜县牧区巡诊期间冒着大雪,没有任何通讯条件,他牢记入藏时立下“一定要为全阿里地区藏族同胞进行一次超声检查”的誓言,克服身体和环境困难,独自一人坚持了5天,像亲人一样帮助每一位藏族同胞进行诊疗。在业务上,他“一对一”帮教地区医院和县乡医疗机构超声影像医务人员,示范诊疗,传授新技术,开展学术讲座,为当地超声学科发展和超声医师业务提升竭尽全力。记不清多少个深夜和周末,被病人需要检查、会诊的电话唤醒,他都随叫随到。“此处安心,便是吾乡”是他从心底涌动的援藏深情。
二附院干二病区王国恩主任在全省第三批组团式援藏队伍中最年长,入藏时近55岁,他有着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的深厚专业背景,进藏后勇挑地区医院急诊科、干保科主任及ICU筹建负责人的重担。从第三批开始,陕西启动省属“三甲”医院分别对口帮扶地区医院一个重点科室的“以院包科”机制,二附院对口包帮急诊科,王国恩具体联络和落实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等全方位包帮工作,并全力以赴投入到地区医院创“三乙”冲刺中。业务上,他帮带7名当地医师,为陕西第三批18人组团中带徒弟最多,成功救治多例危重患者的生命,如完成了1400克新生儿的抢救、第一例开颅手术、第一例髋关节置换手术等,一次次刷新西藏高海拔地区的医疗记录。2017年9月他接诊了一位藏族同胞,患者是在凌晨6点32分准备抽血化验时突然倒地后被送至急诊科。王国恩根据症状初步判断系心源性猝死。面对每一条生命不放弃、不抛弃,王国恩和医护轮流徒手心脏复苏一个多小时,患者心跳、呼吸、血压终于渐渐恢复。然而数分钟后患者心跳、呼吸再次停止,6名医护采取车轮战术,轮番上阵,直到上午10点终于将患者从“死神”手上抢回来。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在世界范围内不到1%,但王国恩说:“我们必须努力。与死神较量,未必会输。”正是这份执着,让地区医院急诊科从无到有,2017年接诊量达10000余人次,增长95%,收治危重患者300余例,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徳为先,才滋人,德才兼备
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医疗人才组团援藏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二附院坚持“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从查体、病历书写、病情分析、技术操作、仪器使用到制定诊疗方案、开展新技术新疗法,一一悉心指导,每月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和操作培训,通过考核发现问题,再运用PDCA循环进行再培训。刚开始专家既当一线又当二线,到后来慢慢放手,从“我做你看”到“你做我帮”再到“你做我看”,年轻医生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独立掌握了常见操作和手术技巧,师带徒教学取得突出成效,一批批本地学员逐渐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科室中坚力量,为地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让援藏专家们倍感欣慰。
段钊指导当地医生积极开展双侧子宫动脉结扎术、背带式子宫缝合术、“普曼式”双侧输卵管结扎术、臀位牵引术等多项新技术新疗法,带领团队成功抢救多例脐带脱垂、产后大出血、先兆子宫破裂等急危重症产妇,实现了危重孕产妇零死亡目标,有效降低了阿里地区新生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提高了妇产科的临床诊治水平。
罗花南利用科室仅有的一台内镜设备,相继开展了地区医院首例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额窦巨大囊肿切除术、经唇龈沟径路面部血肿清除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等新技术新业务40余项,填补了医院及阿里地区的多项空白,大大减少了干部群众转诊。2019年4月,他带着氧气面罩,忍受饥饿和疲倦,为一例恶性肿瘤患者行颈部肿瘤扩大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和转移皮瓣修复术,手术历时10小时,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援藏期间,罗花南在担任耳鼻喉科业务主任的同时,还兼任三乙办副主任和院长助理(分管医疗、护理、质控、院感),一年援藏结束后他还被特别申请延长在藏半年,为地区医院成功创“三乙”和六县人民医院成功创“二乙”贡献了突出力量。
韩俊丽克服设备不足、人员紧缺的实际困难,开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气分析、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床旁血滤等一系列新技术,使得重症医学科开科后顺利运转,为外科手术患者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保驾护航。
因高海拔、低含氧、地广人稀,阿里高原驾驶发生意外情况较内地多,创伤救治是地区医院的重点病种之一。张正良、王国恩、韩俊丽、古长维等急诊和重症专业的援藏专家,从组建伤员急救队伍,评估分类分级,协调处理救治现场各种问题,到传授电除颤、心肺复苏、胸腔穿刺引流、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快速补液等急救知识,二附院的援藏专家们无不积极施治、悉心带教,他们也记不清到底牺牲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才成功将多名车祸创伤病员从死亡边缘上拉回。
援西藏,爱西藏,藏地耀华
“一年援藏行,一生援藏情。”这是每一位援藏干部的心声。这样的站位和情怀,缘于二附院在选派专家时的德艺双馨标准,更是援藏干部在藏期间学习提升、净化心灵以及与藏族同胞相处过程中升华形成。他们在藏时设身处地和藏族同胞交朋友,逐渐掌握一些简单的藏语,了解藏族同胞的处事和交流方式,和他们探讨工作中的种种,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和故事。他们因援藏而更爱藏,成为内地与阿里地区交流的桥梁纽带。
他们的情体现在同胞之情。为解决远离城区的干部群众就医难的问题,援藏专家积极组织并参加下乡义诊活动,将地区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援藏专家的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旁。在海拔近5000米的日土县泉水湖检查站、在距离阿里地区800公里的措勤县达瓦村、在中印边境的噶尔县典角村、在阿里地区实验小学和孔繁森小学,二附院援藏专家为警务人员、战士、学生和群众体检,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的真正含义。
他们的爱体现在民族大爱。古长维任急诊科业务主任,他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度领先”为原则,配合科主任完善急诊新大楼及创伤中心建设的设备配置。业务帮带中,针对当地医生对急诊科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认识不足,容易出现不分主次、均匀着力,导致抢救成功率不高的短板,他着力训练他们区别主次要矛盾,区分不同阶段治疗的重点。如在抢救一名54岁的马来西亚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处于深昏迷的患者时,重点教会他们初期以扩容、抗休克为主要治疗目标。在患者血容量初步恢复后,转移到纠正高血糖、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经过72小时紧张抢救,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改善,其家属也是一名医生,在赶到阿里后,对抢救工作相当满意。在批量伤员救治中,他教导同事识别危重患者,及时给予恰当、关键的抢救措施。目前,科室已能熟练开展深静脉穿刺置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技术,并新开展了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及血液灌流(HP),脏器支持治疗的起步,翻开了急诊科发展的新篇章。古长维援藏期间还遇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他毅然于大年初三返藏,为地区医院设立发热门诊、呼吸道疾病留观室和建立防控制度、流程等,做了大量工作,使得科室医护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们联系着二附院对地区医院的支持。段钊到达后发现地区医院妇产科没有开展阴道助产技术,缺乏产钳器械,即速联系二附院向地区医院妇产科赠送了四套产钳(两套剖宫产产钳),并培训当地医生掌握此项技术。地区医院妇产科白珍主任激动地说,感谢二附院雪中送炭,自己及科室医生一定会尽快掌握产钳助产技术,为阿里地区孕产妇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批批援藏专家完成任务凯旋,但援藏没有终点。他们接受地区医院疑难危重病例的远程会诊甚至转诊,联系地区医院急诊科、妇产科、B超室等多个科室的学员来院进修学习和参加规范化医师培训、联系相关科室加入二附院各类专科联盟。另外,二附院于2017年派出党委副书记党变玲、急诊科主任裴红红赴阿里参加首届冈底斯医学论坛,开展交流和学术报告;2018年派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董西林教授到地区医院开展为期9天的援藏帮扶;2019年派出神经外科王睿智副主任医师进藏义诊。相隔万里,两所医院因援藏结下深厚的情谊。目前,第六批进藏的朱参战、龚伟已工作一个月,他们接过“老西藏精神”的接力捧,为地区医院创“三甲”冲刺。
二附院组团式援藏专家的付出赢得了组织和人民的赞誉。王国恩获2018年“阿里五一劳动奖章”,罗花南获2019年“阿里青年五四奖章”“西藏自治区优秀援藏干部”“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其他多位援藏专家分获“阿里地区优秀援藏干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先进工作者”“科研创新奖”“学科建设奖”“技术顾问”“管理顾问”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凝结着他们对阿里这块土地深深的热爱和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