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人类的意义在于理解世界的真实,哲学作为一种科学活动旨在调试概念,合理地刻画人类心灵与世界经验之间的关系。”王嘉新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借助提问,实现反思与批判,在于寻求更恰当且富有意义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王嘉新是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国际马克斯·舍勒协会会员、东亚海德格尔研究协会会员,《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权威期刊审稿人。研究长期聚焦德国哲学、现象学、心灵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等哲学权威期刊发表7篇论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项、面上项目2项;深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斯·舍勒全集的翻译与研究。自教育部明确提出新文科建设的号召以来,王嘉新高度关注并深入反思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哲学学科的发展路径,他认为:“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使命,教学应是科研的延伸。”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七届“十大学术新人”,他自觉肩负起助力文科科教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在交大这片热土上脚踏实地、躬耕不辍。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
在采访中,王嘉新诚恳而郑重地说道:“我首先是一名教师,一名西安交大践行着西迁精神的青年教师。”
2005年,王嘉新进入兰州大学哲学系学习,从此走上探究哲学的路途。2017年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4月入职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四年结缘西北,使我对这片广阔的热土充满眷恋。西安交大完整的学科平台、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吸引着我,我希望能在这里有所作为。”入职以来,王嘉新以务实勤恳、扎实用心的科研教学回馈着交大与交大学子。
“顺着求学的路一直走,成为学者是很自然的事情。从事哲学研究让我有一种获得感,让我的理智生命没有停歇与重复,而总是在前进与成长之中。经验世界有多宽广,哲学探索就有多宽广,在这条道路上只能‘越陷越深’。”提到求学之路,王嘉新如是说。面对哲学著作,不少学生觉得“读不懂”,面对这一教学难题,王嘉新认为,我们需要“真正明白‘读懂’这一概念”——专业哲学教育就是要提供给学生一套成熟方法论训练,帮助他们走出在“读懂了”和“读不懂”的模糊之间徘徊的困境。因此,哲学训练首先是文本阅读功夫的培养,王嘉新在课堂上尝试引导学生,在认真分析、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廓清文本中的问题、划清理解与不理解之间的界限,借助文本的阅读去切入和打开特定的世界面向。
哲学的兴趣与求知欲是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大门的前提。“不要低估学生的理解力,大学的教育是要激活学生的理解力。哲学教育也不只是讲述已有的知识,而是让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心灵发生关联。”他认为,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对学科的热情、良好的阅读品味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它们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因此在课堂上,他会尽最大的努力,用简单的日常语言解释哲学术语刻画的复杂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期待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渐具备自己的思考和阐释力。
“科研有着一套严谨的思维范式,而论文是科研的规范化表达。”王嘉新认为,论文创作是提出问题、阅读文献、解决困惑、组织论证的过程,因此,他常常向学生强调“问题”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希望学生在把握了动机与前提后,再进行规范化的科学研究,研究的结果自然会形成论文,论文是作者的思考印记,也是对作者对学术群体的智力回馈。
“中国这片大地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现代西方哲学是王嘉新的主要研究领域,这一领域涉及到心灵、生命、人的主体性、科学的统一性等主题。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学者首先要做的是对西方哲学的消化和理解,了解那些汉语世界之外的想法和观点。当代哲学关心的很大一部分问题,仍然是关于普遍人性的。其中一大部分和具体的科学问题相关,例如对“感知”“意识”“行动”等概念的研究。这样的研究结论当然不只适用于中国人。但是,当下的中国学者的研究有其特殊的理论诉求和历史使命——“哲学这个学科和别的学科一样,中国这片大地需要什么,哲学就研究什么;而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哲学还需要追问中国这片大地究竟需要什么。”
现代西方哲学源于欧洲,王嘉新目前做的研究就是理解、借鉴和汲取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和理性洞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按照他的话,“从他者出发理解他者,就是在扩充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了解别人才能真的了解自己。”德法现象学是王嘉新重要的研究方向,关注的是对象与心灵之间的意义关联,它关注的问题是具身性的、时空中的对象构造,关注意识中的感知、想象、图像现象,关注艺术、宗教乃至自然科学与日常世界之间的连续与断裂。这些概念并不远离生活,而是构成了生活本身。王嘉新认为,“现象学主张,面向事情本身,就是朝向世界,以世界为重,回应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社会和国家的关切”。
“哲学关心的是人类经验的全部”。怀着对世界现实的关切、对学校发展的希冀,王嘉新常以西方哲学为立足点,学习探索各学科间的内在关联;常以哲学先贤为坐标,关心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常在新时代中国特色语境下,思索世界一流高校发展背后的科学理念;常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探究哲学在解决现实难题中可以贡献的概念资源……这些大抵便是哲学作为基础学科的意义:在它对人类心灵与世界的不断探索中,蕴藏着解决现实问题以及实现自身更新的可能性与方法论。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哲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对不同学科性质的理解需要哲学概念的支持,哲学也需要尽快了解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新进展。当下正在推进的新文科建设是哲学再次焕发光彩的契机。”王嘉新认为,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提是“不能丢了学科本身”。学科规范的形成不是任意的,而是学科发展历史中的经验沉淀。当今社会与大变局的时代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哲学的回应方式是特别的。王嘉新认为,哲学并不是直接地给出答案和药方,而是尝试理解这些问题的根由,“错误地回应一个虚假的问题,无疑是所有可能情况中最坏的一种”。
“思政教育融进课堂是自然而正义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王嘉新深表认同,他说:“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核来源于中国近代痛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民族和国家前进的动力,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将思政教育融进课堂是自然而正义的,这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彭康校长在日本京都大学研究西方哲学,他一直在思考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命运与出路何在,这个问题是他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走上革命道路的精神支点。”王嘉新在课堂上这样讲述彭康校长的精神遗产。他认为,作为一名交大的哲学教师,对西迁精神的继承完全可以落到科学研究上。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王嘉新在近期的科研工作中,把彭康思想放在中国现代哲学兴起的背景下,还原彭康校长的在“科玄之争”中的思想轨迹,阐明了彭康思想的思想史价值与关键地位,回溯了西迁精神的学术史源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采访中,王嘉新回忆起在德国求学时,知名康德专家Gerold Prauss教授对他的影响。两年的读书班经历,不仅帮助他窥见了康德哲学的堂奥,更重要的是,他切身感受到了一位“为哲学奉献一生的学者”的深邃与坚定。好的学术一定是有情感的生命,也是可以激励人的理想人格。用王嘉新自己的话说,“享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学生一道讨论问题、探索未知,不断努力靠近自己的学术理想,肯定是所有可能的生活中比较值得追求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