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物风采>正文
人物风采

【出彩90后】青春无悔:交大学子在联合国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8-06-08 15:38 浏览量:

在西安交通大学,有这样几个学生,他们在浓厚的理工氛围中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出彩之路。前不久,他们用两个月的时间,以实习生的身份走进了联合国总部,利用他们“咬文嚼字”的能力,在联合国国际法年鉴的编辑和校对工作中大展身手,成为联合国DGACM主管、西安交大校友黄文新口中的“严谨细致的优秀实习生”,他们,就是外国语学院MTI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张继飞、赵阳和法学院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何丹潆。

何丹潆:时刻准备,厚积薄发

何丹潆一直对联合国充满向往,这次经历,圆了她心中一直追求的那个梦想。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付出与收获往往成正比。”谈起这段实习经历,何丹潆仍念念不忘。在她的世界里,敢于尝试,充实自己,让自己真的变强是她历来的习惯和态度,也是何丹潆一直坚守的准则,她坚信:“你所付出的努力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得到回报。”

获得联合国实习机会并非易事,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除了得到指导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之外,何丹潆还将这归功于自己丰富的经历。跟别人不一样,她大一就开启了自己的实习历程,利用暑假时间在新东方做助教;大二时她获得了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检察院的实习机会,同年暑假,她申请并顺利得到了南加州大学法学院的暑期学校项目;大三期间,她赴台北大学进行一学期交流学习,大四期间,她也顺利在陕西丰瑞律师事务所和北京大成(西安)律师事务所进行了实习。“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何丹潆始终以这句话勉励自己。

初到美国时,面对要求严格、追求完美的主管老师和陌生的工作流程,她感到很不适应。然而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多久,经过短暂紧锣密鼓的培训和自我学习后,何丹潆很快“进入角色”,与其他实习生融洽合作,国际法专业的她也在审校国际法年鉴等文件时成为了团队的“法律顾问”。

日常工作中,何丹潆和其他实习生主要负责内容校对和排版校对,她提到:“我们先对自己负责的章节进行逐字逐句审阅,以英文或法文原文为基础,找到中文翻译不妥之处,然后提供自己的参考译文;接着结伴复审,探讨原译文与参考译文的优劣处,确定最佳译文;最后由负责老师分析大家的翻译思路,为终审敲定需要修改翻译的地方。排版校对更是一件细致入微的工作。”何丹潆谈到,这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但是大家就是在这样的不断重复的工作中练就了耐心、细心和恒心。

联合国的实习见闻给何丹潆带来了很大的感触,“虽然大家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是大家都努力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在细节处追求完美。”两个月的实习经历让她对待工作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以前总觉得以后要做高端的工作,现在我觉得不是说要追求多么‘高端’的工作岗位,而是要把每件看似平凡的工作做到‘精细和高端’。”

回想起联合国的所见所闻,何丹潆谈到,在联合国平台高、视野广,实习期间的同事们丰富多彩的经历让她认识到了人生的种种可能性。“因此,我也不想太早给自己预设未来的道路,只希望脚踏实地,不断丰富自己,厚积薄发。”何丹潆说。

张继飞:沉着细致,善思善学

从2012年起在国际组织“国际计划”做志愿者,到如今联合国实习归来,张继飞在勤奋踏实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了加入联合国实习的行列,张继飞自始至终都在全力以赴地准备。从最初的修改和完善简历,到面试时以扎实的口语、真诚的态度和细致的作风争取到了两个月的实习机会,张继飞自己总结说:“用心。”

“这是一次很宝贵的机会。”张继飞说。初来乍到,时差的困扰挥之不去,但在朝九晚五的规律工作中,张继飞的身心节奏日渐步入正轨。在黄文新老师的团队中,张继飞主要做的是对出版物的校对、编辑、翻译工作。虽然相较于其他部门,以周为单位的工作任务压力不算特别大,但在校对《国际法委员会年鉴》等的过程中,面对联合国复杂的文件尤其是国际法方面的文件,工作还是不轻松的。“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学科交叉的内容,因此,英语专业的我也会时常遇到法律方面的困惑。”最终,张继飞团队通过努力化解了困难,工作成果已部分发表在国际法委员会的官网上。

“能在联合国总部工作的人,他们都不是一般的优秀。”平常工作中,张继飞会主动去观察和发现身边同事身上的闪光点,“他们或精通几国语言,或出身世界名校,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时间管理能力和工作能力极强,我的指导老师甚至评价他们‘非人类’。”张继飞笑着说,话语中满是敬佩。

实习期间,办公室的工作气氛也给张继飞留下了深刻印象,“同事之间不管职位大小,都十分谦虚,工作中很乐意解答实习生提出的疑惑,哪怕是很小的问题,他们都会详细阐述和指导。”大家有什么问题都是及时发现、处理,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

谈起编辑和校对工作,张继飞仍然十分回味,“严谨与细致是这里每位工作者的态度,认真预览每个条款项目,保证字体格式正确,标点符号无误,最终以完美的成果以飨读者。我们经常斟酌某句话、某个词、甚至某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有一次针对选取‘tacit’(不言而喻的)和‘implicit’(暗示的)中哪一个单词作为确定的词语,大家也查阅和探讨了许久。”就这样,用同样的步骤,张继飞和其他实习生先后完成了3本国际法年鉴、1本裁军年鉴、1本法律年鉴的校对工作。

实习期间,张继飞每次都会主动承担会议记录工作,并在会后梳理整合发给团队成员参考。在他看来,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又能锻炼自己的快速记忆能力,又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工作上的便利,何乐而不为呢?”

联合国的实习经历让张继飞领略到别样的处世态度,工作中,他不断反思着自己的表现,并从中努力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愈加明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赵阳:勇于尝试,多元发展

“如果想给自己打开一扇门,那么英语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应该把英语这把钥匙去打磨好,用这个工具去开拓自己的事业。”2018年年初,带着“语言的钥匙”,赵阳和同班同学张继飞共同踏进了联合国的大门。

初到美国,经过短短两个小时的休整,赵阳便马不停蹄地到联合国报道,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我们几个实习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大会管理部从事法律文件的编辑工作。英文编辑,考验的不止有扎实的英语能力,还要有坚定的恒心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因为大家没有‘孤军奋战’的能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产出更好的效果。”

“在联合国总部,总会见到许多重要人物”,实习时,赵阳有幸见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以及许多高层政要,“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足以值得长久的回味。”回想起在联合国总部的日子,赵阳依旧很兴奋。

联合国的工作环境为赵阳提供了锻炼口译能力的绝佳环境,他无时无刻不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口译能力,工作中总是抓住所有机会与联合国的高级口译员交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中国译员,他从事着难度极高的同传工作,双语能力可谓炉火纯青,而且我有幸聆听了他关于翻译领域的心得和体会。”

赵阳提到,因为汉字的构词法独树一帜,因此在联合国不论是中译外还是外译中,都必须由中国人来做。“在联合国做翻译的大多都是中国译员,看到他们能够把自己的身影镌刻在联合国的平台上,我内心也是倍感鼓舞。”

本科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英语专业的赵阳始终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英语能力的提升,他认为,学习中一定要勇于尝试,要敢于迈出第一步,学着去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勇敢地与人交流。“勇于尝试是一种通用的能力,在以后的面试、工作中,这种能力都会一直伴随着你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凭借着这份毅力,赵阳的英语能力快速提升。

“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意义,哪怕困难重重,哪怕会花费很多时间,只要它有意义,那便坚持做下去。”从西安到纽约,从交大到联合国,赵阳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践行着这句话。

谈到以后的规划,赵阳表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英语更多的是作为一项工具,通过这个工具,能够帮你认识一个全新的领域和世界。“我今后要在保持英语能力的基础上,学习一项全新的技能,‘多条腿走路’,让自己的能力多元化发展,这样在今后的竞争中才能不被淘汰。”

文字:通讯社 彭雅婷 熊思琪 张文祺
编辑:星 火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