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426讲在主楼B404开讲。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占虎老师通过诙谐幽默的讲解方式对生活中男女思维的差异以及生活中的争吵进行了哲学高度的概括,为在场听众提供了一种排解压力的思路。
生活是什么?这是一个既具有日常的琐碎又有哲学高度的一个问题。刘老师引用友人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生活,就是被别人生下来,自己想如何活下去。这个看似通俗而又不无道理的解释却道出了生活的真谛。生活是要靠自己去体验的,在这一过程中免不了会和社会发生联系,人们在和他人、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得到自我确认。但是这一过程免不了会有许多坎坷,于是生活中的“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刘老师通过讲述马克思去世时安静的状态来告诉大家只有生命的能量在活着时被用的淋漓尽致,在去世时才不会有什么牵挂和遗憾。在日常生活中要“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这样的人生才会活得明白。
在说到生活中的道理时,刘老师把“道”和“理”分开来讲。在他看来,“道”是一种规律,“理”是一种思维。这是说在听讲道理时不仅要尊重规律,还要善于思考。好多人都会有“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触。刘老师说,这是因为人们不愿、不会也不敢思考。“诗意的人生,从思考开始。明理以通情,通情而达理”是刘老师对于思考重要性的概括。思考固然是好事,但在生活中由于男女思维差异的不同导致了在恋爱和婚姻中的种种矛盾。针对这样的现象,刘老师详细讲解了男女思维差异在恋爱和婚姻中的表现、产生的矛盾等问题。女性通常是“点状--跳跃思维”,意在陈述感性思维,在乎的是聆听和认可。男性则是“线性--关系思维”,意在解决既定问题,在乎的是结果和效果。实际上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各自的优劣之处。刘老师指出,对于不同的思维彼此要互相尊重、互相欣赏,并且这种尊重和理解是建立在一种能够达成共识的“思维座驾”上的。
最后,刘老师还讲述了哲学思维上的中西差异,以及古典思维、现代思维和后现代思维各自的特点。最终说明现代人的压力是由于人的自我确认程度和过去相比大大降低。人被“物化”了,不能认清自身的真正需求。最终,刘老师给在座的听众留下了这样的劝告“有所为有所不为,明‘德’而善‘舍’,做最好的自己——简单、真实、自然”。
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
讲座人介绍:刘占虎,法学博士、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讲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政治哲学,聚焦于反腐败与廉政建设。独立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浙江社会科学》《中州学刊》《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论文20余篇。多篇被《红旗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以及光明网、求是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史网、中国改革网等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面上一等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项目等,参编(副主编)《党的群众路线基层干部教育读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年版),参撰《理论热点面对面·2017》(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长安讲坛”主讲人,西安交通大学“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先后为相关学院、书院、机关作专题报告和党课10余场次。